读书

不疯魔,不成活——《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2018-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王二小Secret
不疯魔,不成活——《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这本书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带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意味的故事,推荐给喜欢深度思考的小伙伴。也许这本书里就有你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或者一直想找寻的答案。对我而言是如此。

保罗柯艾略是一个很随性很有意思的作家,他可以随意的把自己的名字写到小说里。当然他的经历也十分丰富,他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童年就读耶稣会学校,17岁时因性格内向而叛逆,曾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并且三次试图逃跑,直至20岁时才离开医院。后来他听从父母的意愿,入读法律学校,但他在一年后就放弃了学业,过着嬉皮士的生活,到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智利、欧洲、北非一带旅行,并且沉迷于毒品。回到巴西后,他为流行音乐写歌词,1974年还曾因参与政治活动被捕入狱。后来他又当过演员、记者和剧场导演。这部小说就是他根据自己住精神病院的经历所写的。不过,他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还没看过。

小说中,维罗妮卡是一个24岁的图书管理员,爱好弹钢琴,但是不求回报爱着她的母亲并不支持她通过爱好谋生。书里说:“不求任何回报的爱使她充满一种责任感,一种要与母亲的期待相符的意志,哪怕这意味着她要放弃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切。这种爱试图在若干年内向她隐藏世间的挑战与腐败,却不知道迟早有一天,她会发现这一点却没有进行抵抗的能力。

在此之前,年仅24岁的维罗尼卡一直过着得过且过、带着假面、没有意义的日子,因此选择了自杀,却意外得救,住进了疯人院,遇到了很多“疯子朋友”。在被医生告知死亡倒计时的那段时间里,却让她找到了重生的意义。最后她没有死,她依然在向死而生。

这里的维罗妮卡是你,是我,是千千万万个活在别人眼里的普通人。

疯人院的经历,让作者保罗柯艾略对“自我意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小说中,疯人院的女人说:“我希望自己继续是个疯子,这样就能按照我所梦想的方式而不是别人所期盼的方式生活。”

说实话,我很羡慕维罗妮卡在疯人院的生活,羡慕那些疯子。她在那里做自己从前只是想想,却从未做过的事情时,总是对自己说:反正我是个疯子,别人怎么看我都无关紧要,我可是个疯子啊。她正是在疯人院里才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其实所谓的“疯子”,就是与大众具有不同价值观,不顾忌别人的眼光,能够随心所欲的按自己的意志行动,不想与别人交流时便摆上臭面孔的人。而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生活,不正是像疯子一样的活着吗?

我想到了患有精神病的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如今80多岁高龄的她,住在在精神病院里,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却依然在里面每天工作7到8小时。我想,对她来说,创作就是她活着的全部意义。她是真正地活出了自我,她不需要金钱不需要名利,只想向这个世界表达自己,并且她做到了。

其实现如今的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谁知道文质彬彬的某人却在家里张牙舞爪的摔东西,成天笑嘻嘻的某人却内心空虚身患抑郁……有人控制不住自己,表现了出来,于是精神分裂,抑郁,死亡……其实我觉得每一种选择都成全了自己。

近年来,“追寻自我”“活出自我”似乎成了一个社会主流,也庆幸我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只是,有的人确实通过努力,找到了自我,成就了自我。有的人却紧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迷失了自我。更多的人,被家庭物质所约束,被传统精神所桎梏,机械的活着,面具从未摘下过。

书里说:只要够聪明,你就可以一面应付生活的挑战,一面做自己的事。保持可控的疯狂就够了。可以哭,可以忧心,可以发脾气,就像任何人一样,但是不要忘了,在那之上,灵魂正嘲弄着所有困境。

作为一个年轻人,庆幸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疯子”。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疯子”涌现,像小说里的那个“臣民都是疯子,国王也只好疯掉”的故事。这样就不会再有人对特立独行的人指指点点,对价值观与众人不同的人说三道四。(当然要保持“可控的疯狂”。)让“不疯”的人觉得自己才是疯子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