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西方哲学史和延伸思索
- 极简哲学史之古代哲学核心
古代哲学的核心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用两句话,就超越了在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学派和辩士学派。
第一句话是: 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你可以在城外观察天象,研究自然界,你再怎么样都不能忽略人有它实际的生命,有他必须遵循的规则来安排他的生活。
第二句话,没有经过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
西方哲学史上的古代哲学时期,在时空背景上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大致上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中叶到东汉初期。
更有意思的是,在苏格拉底之前的两大学派: 自然哲学派和辩士学派,似乎中国在同一时期也有类似的哲学探索,比如说对应自然哲学学派的,有中国的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也是在追究万物之本源。
而另一个辩士学派所对应的中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
隔着浩瀚的海洋,思想之花竟然绽放得如此的相似。
- 极简哲学史之中世纪哲学。
中古世纪的哲学以宗教和神学为主导,发展出教父学派哲学和经院学派哲学。
中世纪在西方哲学史中的时间最长,将近1300年,有人说,中古世纪的哲学或者中古世纪的文化是黑暗时代,我真的不能完全赞同。
至少在西方哲学史中,中古世纪还是有哲学的,至少在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之后,这一系列的哲学仍有人传承和发扬,虽然不能算是发扬光大,但至少有传承和延续。
对比中国自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孔孟老子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哲学一路衰落,传承和发扬光大去无从谈起,甚至丢的一干二净。
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就好像是给小孩子洗澡,洗完澡之后,连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出去了。
- 极简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的核心
康德说:"你不能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以他为目的",意思是说不可避免把人当手段,但同时也要尊重对方是一个人。
康德的这段话让我联想到那本书/遥远的救世主/中一个经典的片段:
警方在一次行动中侥幸捕获了一个犯罪集团的二把手,他所犯的罪行枪毙他十次都不过分,所以,警方想通过他的口来打开这个犯罪集团的缺口,破获整个案件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他肯定不会说的,因为他说和不说结果都是死,死一次和死十次,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他也不会想着去赎罪。
警方想以他为手段达到破坏整个犯罪集团案件的目的早就被他识破,很难达到,这个时候,受过西方哲学熏陶的丁元英给警方,也就是当时主审这起案件的他的女朋友芮小丹支招: 给这个罪犯找一块心灵的净土,也就是他作为人最后的尊严。
在他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所有事情之后,对他来说,对他的心灵来说是一种救赎,这种救赎在他说出来之后到执行死刑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以让他获得作为人的尊严,不管是一年,一个月,哪怕是一天,一分钟都是有意义的。
结果罪犯还是说了,选择人的尊严。
也许,这也体现了哲学的意义,真理的价值,利用这个哲学系统或者世界公式,在某个确定的时刻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康德的这句话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超越前人的两句话中第一句话的完美阐释和补充。
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 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你可以在城外观察天象,研究自然界,你再怎么样都不能忽略人有他实际的生命,有他必须遵循的规则来安排他的生活。
康德的这句话,也可以和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的一些观点放在一起仔细的品味。
马丁布伯说:人与存在之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他。
凡是带有目的的关系,就是我与他的关系,把存在者当作物吉他,如老板与员工,就是我与他的关系,实用高效。
放弃一切目的,全然的相遇,这是我与你的关系。
就是把存在者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而非只是一种手段,正如康德所说。
所以从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与你的关系是构成亲密关系的基石,从人生价值的角度来看,我与他的关系并不能给自身的存在带来意义感。
而我与你的关系,则将生命的意义在关系中展开,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一些时间一些瞬间,要尊重对方是一个人。
- 极简哲学史之西方现代哲学。
西方现代哲学有四个发展方向:
第一,如果重视方法论,可以关注一下现象学和诠释学,
第二,关心社会现状,主要是有批判理论,和正义理论,
第三,是寻找根源,可以参考结构主义和出名存有学,也就是原始部落或者少数民族的存有学,
第四,就是强调人际关系的相处,可以探讨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社会,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相处,就是要深入的探讨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
现在社会上普遍的现象是: 很多人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生活中既没有真诚的态度,也不知道选择成为真正的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更不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和责任。
尼采说,一个人一旦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我觉得一个人一旦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选择过任何一种生活。
想想曾经的自己,甚至现在还在迷茫中的自己,和很多人一样,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什么对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应该选择过什么样的人生,一味盲目攀比,苦不堪言。
马路上不断涌现的路怒症患者,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竟然和陌生的路人较起劲来。
人生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多的票子。
攀比孩子学习成绩,各种兴趣班,有没有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等等。
所以我觉得中国目前的社会,更加应该注重强调人际相处,探讨生命的哲学与存在主义,让我们能够更好的自处,也能更好地与他者相处。
最后借着傅佩容老师的课程浅谈一下: 为什么大人物最后都选择了哲学?
物理学家牛顿,把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时光都给了哲学。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成就,源于他对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思维的运用。
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曾公开说,他愿意用他一生的科技成就与财富,换取同哲学家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
因为苏格拉底曾经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不是大人物,最后都选择了哲学,而是因为他们热爱哲学,运用哲学思维,才成为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