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笔记2.1
区块链技术笔记第二弹(BTC)
共识机制之POW算法实现
PoW的目标是找出一个符合特定条件的数字,这个数字很难计算出来,但容易验证。
以太坊Pow算法可以表示为如下公式:
RAND(h, n) <= M / d
其中RAND()表示一个概念函数,代表一系列的复杂运算。其中h和n为输入,即区块Header的哈希、以及Header中的Nonce。M表示一个极大的数,此处使用2^256-1。d,为区块难度,即Header中的Difficulty。
因此在h和n确定的情况下,d越大,挖矿难度越大(关联开头由多少个0位结尾,位数越多难度越大),即为Difficulty本义。即不断变更Nonce,使RAND(h, n)满足RAND(h, n) <= M / d,即完成Pow。
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demo入手进行学习。
规定难度为00开头,随机数设为P,当P遇PRE_DATA合并的数值Hash256后满足难度,即完成解。伪代码如下:
def pow(DATA_HASH): {
proof=0
Now_proof=f'{DATA_HASH},{proof}'.encode()
NP_Hash=hashlib.sha256(Now_proof).hexdigest()
while NP_Hash[:2]=="00" is False:
{
proof+=1
Now_proof=f'{DATA_HASH
{proof}'.encode()NP_Hash=hashlib.sha256(Now_proof).hexdigest()
}
return proof
}
当难度固定好后,采用不断碰撞的方式来解出值,有了工作量机制作为验证,再配以“节点定义”、“发送交易”、“挖矿”、“分布式统一”即可完成景点BTC的雏形结构
在BTC还有其他很多对于整个网络的调节,具体详见官方文档。如果有时间我会在后续文章简要为大家剖析。
共识机制之挖矿原理(如何记账)
所有的计算和存贮是需要消耗计算机资源的,既然要付出成本,那节点为什么还要参与记账呢?在中本聪(比特币之父)的设计里,完成记账的节点可以获得系统给与的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这个奖励的过程也就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因此大家形象的把记账称为“挖矿”。
由于记账是有奖励的,每次记账都可以给自己凭空增加一定数量的个比特币(当前是12.5比特币,博文写作时每个比特币是4万人民币以上,大家可以算算多少钱),因此就出现大家争相记账,大家一起记账就会引起问题:出现记账不一致的问题,比特币系统引入工作量证明来解决这个问题,规则如下:
一段时间内(1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会与密码学难题难度相互影响)只有一人可以记账成功。通过解决密码学难题(即工作量证明)竞争获得唯一记账权,其他节点复制记账结果,不过在进行工作量证明之前,记账节点会做进行如下准备工作:
1. 收集广播中还没有被记录账本的原始交易信息
2. 检查每个交易信息中付款地址有没有足够的余额
3. 验证交易是否有正确的签名
4. 把验证通过的交易信息进行打包记录
5.添加一个奖励交易:给自己的地址增加12.5比特币(白皮书规定,一定区块后改变)
如果节点争夺记账权成功的话,就可以得到12.5比特币的奖励。
验证
在节点成功找到满足的Hash值之后,会马上对全网进行广播打包区块,网络的节点收到广播打包区块,会立刻对其进行验证。
如果验证通过,则表明已经有节点成功解迷,自己就不再竞争当前区块打包,而是选择接受这个区块,记录到自己的账本中,然后进行下一个区块的竞争猜谜。
网络中只有最快解谜的区块,才会添加的账本中,其他的节点进行复制,这样就保证了整个账本的唯一性。
假如节点有任何的作弊行为,都会导致网络的节点验证不通过,直接丢弃其打包的区块,这个区块就无法记录到总账本中,作弊的节点耗费的成本就白费了,因此在巨大的挖矿成本下,也使得矿工自觉自愿的遵守比特币系统的共识协议,也就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