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之后无中国的再思考:逐渐被质疑的汉化神话(一)
2017-04-20 本文已影响59人
绛草流香
前几年网络空间流行了一阵“元亡后无华夏,明亡后无中国的”之类的言论,事后也遭到了许多人强有力的反驳,其中包括认为该观点的流行主要在于,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分裂中国边疆而故意制造这样一个观点。此外,清承明制,清朝仍然是属于传统中原王朝:在内地十八省,仍然是采用包含垂直式的郡县制度、科举制度、阳儒内法的大一统中央集权。
明亡之后无中国的再思考:逐渐被质疑的汉化神话(一)但是多数反驳存在的问题在于,它们并不能解释清朝和传统中原王朝之间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才是形成元清非中国论的核心论据。
首先最表面的地方体现在衣冠、礼仪、习俗等文化现象,继而深入到种族隔离(东北、回部),再到最深层的核心——以满蒙本部为核心进行统治的多元帝国,在长城以内表现为大一统制度,关外则为游牧旧制,回部为伯克制的一国多制。
其次,这个观点并非是日本人主动发明的,其实最早发明权在中日之间的朝鲜士大夫手中。
明亡之后无中国的再思考:逐渐被质疑的汉化神话(一)所思者在乎明朝后无中国耳
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想象异域)
当看到新王朝的衣冠礼仪、学术研究已然改头换面,大异于前明旧制时,朝鲜来华使臣大发感慨,认为中华文明在母国已经消失。
事实上这些朝鲜人观察到的仅仅是一些文化上表象,其实是否满族衣冠还是汉族衣冠本身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透过文化上的变化来看待新一代的少数民族对汉族文明的取舍的改变。
从北魏孝文帝全身心地仿效汉制再到契丹帝国的南北两院制、剃发易服的清朝,少数民族对汉化的态度从全盘接受蜕变成有选择性地采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