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帖 | 实习一年,我填过的运营坑
文/木小沐
第一篇与工作相关的实用帖,写于入职新公司半月后。
修改完两篇速记稿,有点头晕。
接近两万的文字浓缩到四千,不是一个太轻松的工作,可也绝对不困难。事实上,相比较前几份实习,这应该是状态最好的一份工作。有自由,也有挑战,有常规的事情,也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安排。有事没事受点虐,被敲打敲打也挺好的。
比如刚刚,主管突然问我网站后台团队成员资料更新的问题,瞬间懵逼。在此前的实习生交接工作里,并未提到这件事情,我时时查看以往资料也未遇到相关的问题。
紧急处理,从实习生交接文档里查找,查找无果后,又凭着记忆找到了最原始的市场资料,才登陆进一个完全陌生的后台。操作什么的压根来不及熟悉,最快速度找到团队相关的文章,选择编辑。
期间, 因为事情紧急,主管的脸黑了不止一次,好几个瞬间我都觉着自己要死过去了,心理素质果然不过关啊。但在事情完结的那刻,突然就有一种成就感(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就以这样一种猝不及防的姿态向我打开)。
入职半个月,每天都在接触新内容,也逐渐摸到了一些规律,遂将曾实习过的工作总结一下,整理出一篇实用贴,主要结合新媒体及运营方向的工作。
在不同的公司,即使是同一岗位也会出现不同的分工。而在几番实习后,也才逐渐明白路不是越走越窄这个道理,触类旁通能适用的场景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但事实上,我一直困惑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了更好地求职,究竟是每样东西都需要接触,有个初步的了解,还是认准一个方向,做到某具体领域的最好呢?
大量的经验表明,博而专的人才是最受欢迎的。他们的体系框架成T字型,既有一个完整的对每件事情都初步了解的概念,又可以针对一个方向,做到精通。而相比较,我好像哪点优势都不具备,对通识性知识一知半解,所谓专业度也不过是半瓶子晃荡。
因此,从腾讯离职以后,我一度以为自己这辈子好像只能跟新媒体去打交道了。从最开始的市场初步接触,到听从学长的建议做了俩月的HR实习生,直至大三确立了新媒体运营,此后的实习无一例外都奔着这个方向走的。
【微博运营】
大三寒假开始,机缘巧合进入九鼎集团的旗下公司,做起了新媒体的工作,初步接触微信公众号,做了几篇图文以后,主战场变成了微博。从了解微博营销,熟悉微博运营的经典案例开始学起,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杜蕾斯、小米、凡客、陈欧这些在微博红极一时的营销大号,相应地,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
一方面,分析经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技巧;一方面,快速给自己所要运营的公司账号找准定位。定位确定以后,才有接下来的受众分析、竞品分析、运营策略、矩阵建立等一系列的工作。做新媒体,有一个误区是将想要传达的信息表达出去就好了,按照臆想的受众进行输出,不考虑实际情况。我曾看过一些微博运营的文章,发现所描述的内核实在是大同小异。
当时的新媒体总监人超好,我也就放心大胆地找总监聊天,工作遇到问题了,感觉需要充电了,基本是带着思考去询问,或者提出建议。慢慢地,知道为达到考核目标需要做什么工作,对能力有哪些要求,也是在第一份新媒体实习中,看完了小米的《参与感》和微博营销专家杜子建所著的《微力无边》。
实习两个月以后,发现想法太多,但能在工作中采用的又实在太少,每天发微博,需要发什么内容,大概发几条,有没有固定板块,在两个月的积累中已逐渐成定式。于是,开始寻找一些突破。也开始意识到,通常情况下,第一份实习工作只是入门。
初步了解这个岗位究竟做什么,每天会有什么工作,而自己有哪些能力需要提升,在与同事及上级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以及在工作之外需要自觉充电。很幸运的是,公司规模不算特别大,也因此,实习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参与到讨论中而不仅仅是执行。有了这份底子,找类似的实习会简单一些。
但真正对微博运营起到质变作用的是在腾讯视频实习的四个月。
清楚记得,入职第一天就被给了个下马威。
但现在想想,哪有什么下马威,不过是自己当时实在太弱。
负责腾讯官微的同事,得知我要在微博这里负责一些工作以后,随意丢给我一个素材,让我编辑成微博。
单纯的我,真的以为仅仅需要文案就好了,毕竟,还真没接触过对配图精心挑选的这种环节。素材比较简单,讲的是某明星在一档综艺节目复出的消息。很快把文案发过去了,但对方怎么都不满意,不是嫌弃文案口吻太严肃,就是说配图不合适。
很负责地讲,进入腾讯实习以前,我几乎不看什么综艺,对影视娱乐这类内容也没太多感觉,甚至对一些所谓当红小生也没认识太多。突然要把一个明星夸一顿,还是有点挑战的。不过出来以后,我已经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视频爱好者,对一些节目已经可以做到如数家珍了。不得不说,干一行爱一行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怎么改都不合适的情况下,赶紧老老实实询问经验,文案应该是什么风格呢,需要突出哪些重点信息,配图的来源都有哪些,对图片有哪些要求。好在哥也是很好相处的人,推荐给我一些图片网站,交给我一些技巧性的东西。
编辑完这条微博以后,我就提出申请说想先了解一下目前微博的情况,譬如常发的题材啊,文案的风格及长度啊,配图的构造及更新频率等问题,于是揽下了第一个工作,做一份微博分析及改进意见。
在这种每天都因为新问题被虐的情况下,我开始写实习小结。入职头一个月,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话想说,要么是新技能,要么是对工作的一些思考。考虑到每天写成文章不太现实,就以便签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现在重新翻看,倒也很有意思。只是现在开了公众号,对便签的使用少了很多。更习惯在本子上标记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整理成一篇分享笔记。
实用帖 | 实习一年,我填过的运营坑总的来说,运营的同学进入新公司,首先要了解当前状况。譬如新媒体运营,需要快速熟悉目前新媒体渠道有哪些,目标用户是谁,自己负责的是什么渠道,渠道现状如何。想要了解这些,一是翻阅相关内容,查看历史所发的消息,做出初步分析;二是找到责任人,带着问题去了解情况,听一听目前是何种运营风格,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即使是同一个岗位,在不同公司,所要求的也是不一样的。
我第一份实习的公司属于互联网金融,对于官微的运营,偏重的是发现意向用户,提升转化率;腾讯视频属于文娱类,偏重对已有用户的运营,更大限度获取流量。
针对群体不同,运营目标不同,自然需要采取的手段也是有差异的。但从性质上来说,对微博的运营仍归属于内容运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输出信息,达到运营目的。在运营过程中,会有用户运营、活动运营、等细致的划分。只是,借助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便都统称为新媒体运营。至于产品运营,某种程度上,可以是内容、活动、用户等的统称,本质上运营和产品,二者相辅相成,为了让产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有了运营。
【微信运营】
正儿八经地接触微信运营,是源于一份远程实习。
对于学校课程繁多,不能全心出来找日常实习的同学来说,远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既实打实地接触到喜欢的工作,锻炼了能力,又给自己额外赚了份贴补。
偶尔,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就像我从来没想过,对于微信公众号的熟练掌握,是从一份远程实习中提炼出来的。一直以为朝九晚五的坐班,收获会大一些。
这份实习工作,是全权运营一个实习类的公众账号,主要针对的人群是想在北京寻找实习的大学生,以大二大三为主。除却实习信息的发布,还需要分享一些求职干货、深度好文等系列文章。
而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远程实习考虑到空间的阻隔因素,会在正式实习前,统一为我们培训,一个大大的资料包,将公司简介,实习生交接,运营规则,技巧分享等内容囊括其中。
我也第一次了解,“转载”、“授权”、“白名单”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学会了如何看公众后台,如何对用户、阅读量等数据做分析,也在找公号作者要授权的过程中,加了很多有才华的自媒体人的微信。
而这些还只是表象。
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将一个公众号全权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在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时时思考,怎么样可以让他茁壮成长,怎么让他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有更多的新增用户和更高的阅读量。
这是需要驱动力的。
而我的驱动力来自于竞争。
同一批的实习生大概有五六位,每个实习生负责一个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天早上,实习生需要在群里丢前一天的数据,主要是看新增与取关人数。同时,实习生工资是固定补贴加绩效奖金的。奖金就来自于新增用户。
这种情况会促使我想要更漂亮的数据,一方面不想数据惨淡脸上挂不住,另一方面,有钱能使鬼推磨嘛。但数据从哪里来,肯定不能从淘宝买吧,需要实实在在地将这个平台运作起来,不断地吸纳新鲜血液,同时对老的用户适时刺激,做一些活动运营。
因此接手公众号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朋友圈和QQ空间放上了二维码,告诉大家这是我的新工作,想找实习的朋友千万别错过。一轮炸下来,新增了几十个用户。
而此前不过是每天新增个位数,粉丝总量在2000多。
三个月后我的实习期结束,粉丝已有6000多人,翻了倍。平均阅读量也从一二百变成了三四百,每个月总会有十来篇阅读量过千的文章。
原因在哪里?
因势利导。
知晓用户群体以后,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内容。一个实习平台,实习信息的发布是最重要的。但一般的实习可能大家根本看不上,所以需要仔细筛选。
传统行业的基本不发;互联网、金融、快消、咨询等行业,关注的人多,此类信息可多发;临近暑假,名企暑期实习生的网申汇总是大家最关心的。
而除却实习信息,必要的深度好文也是拉新利器。
大学生可能不太会因为一则实习信息就关注你,但一篇能引起心灵共鸣的文章可能就不一样。粉丝想看到类似的文章,或者因为一篇文章感觉这个平台很不错,下意识就会关注。
核心还是找准定位,不断试探受众的需求点,在此过程中,对数据保持高度敏感。运营可能没那么难,但找对方向才是第一位。除此之外,要有耐心,很多人一开始就想制造引爆点,搞个大事情,但运营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事情。愿意在细节处花心思下功夫,耐得住日复一日的素材寻找--复制粘贴--二次创新--数据反馈这样一个过程,并在其中主动寻找乐趣,才能更好地继续下去。
【工作是相通的】
微信微博是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但新媒体运营却绝不局限于此。而退一步来讲,新媒体运营也不过是运营这个大方向的其中一环。文章开篇提过,路从来不是越走越窄。
以前我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在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一经确定便不能更改,比如如果做市场,那就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围绕市场展开,以后的发展方向也不过是市场总监;如果做人力,就奔着HRD去,万万转不了别的方向。一来没有相关经验,想转行可能困难重重,二来习惯了原有的领域,乍转变需要从头学起,这个落差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但来了创新工场以后,这种想法却被改变了。
虽然以新媒体名义被招进来,但其实需要对接整个市场部的工作。第一天就写了一篇电台软文投放方案,第二天就开始参与活动现场,跟着录音摄像。第三天才开始做微信文章的编辑工作,而这不过是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随后几天,各种的竞品分析、策划方案已经将我包围。
随时都可以上天了。
对这种改变,我当然是乐意之至的。
事实上,在确定下一份实习目标的时候,我就想挑战一下这种多项对接,什么都可以接触到的工作,一方面是对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有利于逻辑思维框架的搭建。
逐渐发现,术业有专攻。但除却专攻所需的技能,浓缩下的工作本质却是一样的。自有其相通之处。
路,从来不是越走越窄。
这是关于运营工作的第一篇分享。
憋了几天,写了几千余字。
关于运营,应该是接下来这段实习中继续重点关注的工作。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找准定位,也没有目标激励,颇有点懵懂。临下班前,被上司骂醒了(捂脸惭愧中)。
一直很幸运,实习的地方都很不错,每一段经历都弥足珍贵。自知各方面都有欠缺,尚需要不断学习。想起某好友说的一句话:“知道不足就去学习,但也别每受虐一次就想逆袭一次,先把第一次被虐的地方填起来吧!”
深以为然。
继续在运营对的道路上填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