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杨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18郎师门

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

夏柱智贺雪峰(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论文结构:

摘要

关键词:半工半耕;渐进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经济;阶层主体性。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

二、农民作为“能动的主体”:半工半耕的社会学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及性质

(二)农民流动和农村半工半耕结构的形成

1.半工半耕概念及历史形成

2.半工半耕的代际分工特征

3.半工半耕的功能

(三)农民作为“能动的主体”

三、农民双向流动和渐进城镇化的形成过程

(一)双向流动和半工半耕的再生产

(二)接力式城镇化的目标和过程

(三)农村低度分化和农民的有序转移

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阶层主体性

五、]结语

论文笔记:

摘要:

随着我国制度改革,农民在获得自由进城就业和居住权利的同时,享有继续在农村获得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身份。农民作为“能动的主体”嵌入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形成 “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这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再生产的一般方式。这种家庭再生产过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渐进城镇化。从比较的角度,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具有把握自己命运的 “阶层主体性”,是现代化的受益者而非 “牺牲品”,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成果的深远影响。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

(一)背景

对比研究表明,中国没有陷入发展中大国通常出现的“过度城市化”困境,这是中国城镇化的优势。学界在认同前述观点同时,还认为中国产生了独特的 “浅度城镇化” 或者说 “城镇化滞后”问题,这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学界在推进中国城镇化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指出影响城镇化的两个关键制度安排:一是劳动力市场,二是户籍制度。不足之处在于,既有研究往往将城镇化本身作为目的,过于关注外部制度变革对城镇化的影响,相对忽视城镇化主体———农民。

(二)研究问题

第一,对中国特色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生计模式进行理想型的分析,揭示农民作为“能动的主体”嵌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 “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内在机理。

第二,从农民工双向流动、农民家庭接力进城和农村社会有序分化三个维度分析渐进城镇化的过程、机制和结果,展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

第三,从一般意义上阐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民的阶层主体性,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三)研究框架

首先,本文将进城和回流统合在农民家庭再生产方式中进行语境化的理解,考察农民微观的生计安排逻辑与城镇化的内在关联机制。

然后,本文引入费孝通等学者在分析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渐建立的描述农民生计模式的“半工半耕”概念作为主要分析策略。

二、农民作为“能动的主体”:半工半耕的社会学分析

本部分分析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生计模式的理想类型———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作者将说明农民的生计安排嵌入城乡二元结构,通过代际分工的方式获得城市工商业和农业两份收入,构成渐进城镇化的微观结构基础;同时,也“半城市化”必然存在农民未能完全融入城镇的客观问题,当然,这也是农村的主动理性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