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丨梦幻而不达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73854/0a39182f01910793.jpg)
文/培冰
上高二时,听到过一位男生讨论《围城》,他主要说到男主人翁方鸿渐在回国的轮船上与鲍小姐的风流韵事。提起这件事我其实想表达的是,不同的年纪对一本书关注的点与面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一次看《围城》还在念初中,当然并无特别深刻的体会。事隔十多年,再次翻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触。
1.中国人喜欢靠关系办事,但有时候靠关系并不那么靠谱。如方鸿渐回国后三份工作都是通过关系获得的。第一份是通过“前丈人”的关系到银行做事,后来因与苏文纨、唐晓芙的爱恨纠葛里跟“前丈母娘”关系闹崩,工作也就跟着丢了。第二份工作是通过朋友赵辛楣(赵是苏的失意追求者,后与方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好友)的关系到三闾大学做副教授,而随着赵辛楣与校长高松年、文学院主任汪处厚关系破裂,方也莫名其妙跟着丢了饭碗……
2.在一起的即是最适合自己的。在书中,一共谈到方鸿渐的四段感情轶事——回国轮船上与已订婚的鲍小姐只是玩玩;与苏文纨的牵扯,也只是苏的一厢情愿,方自己都是模棱两可,似真似假;与唐晓芙,两个人算是热恋,但如果真的走到最后,热恋期一过,待唐真正了解方的为人后,估计感情也是转淡而逝的,另外,两个人在一起难免是要跟苏的关系决裂的,在那个年代也算是笑话一桩;方与孙柔嘉,两个人是经历过一段苦旅之后在一起的,在苦旅里,孙应该非常清楚方的为人,不算是小人,不算精明,谈不上好人,也谈不上特别中用之人,两个人最后走到一起,一开始方虽然有点糊里糊涂,非常突然,但终归愉快地接受了,而后虽然两人在日常里难免磕磕碰碰,但也无伤大雅,纷纷扰扰,兜兜转转、反反复复,构成了夫妻生活的常态。
3.方鸿渐是一个被动的人——被动回国,工作也是毫无方向被动接受安排的,甚至连恋爱与结婚都是那么被动,稀里糊涂。一个被动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是毫无规划与判断,在浮浮沉沉的动荡里被推着走过自己是生活。从最开始的春风得意,成为虚荣的苏文纨夸耀的对象,到后来的落魄困境,苏文纨正眼不看一下,这一切都是他被动、无自我追求的性格造成的。
4.“文人相轻”大抵是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对方的底细或小九九。韩学愈与方鸿渐的留学文凭都是作家买来的,他们彼此清楚大家的水平和分量;还有一开始方鸿渐谈到对国外留学生的非议,因为他知道留学生存在一定的水分。
5.在钱老的这本著作里,穷酸像凸显在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里。不管是“社会精英”还是平常百姓,都是常以穷酸的姿态去揣度他人。人与人之间的牵扯,都是因为存在私利,明地里互相恭维,暗地里勾心斗角。
6.总是在埋怨不公,却从不问自己能付出多少。方鸿渐刚得知职务分等级时,有点不屑,而后听到还有排在自己之后的才少少觉得舒服、公平。其实方鸿渐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材实料,只是顶着一个留学生的身份,还是假的。
7.最好玩的一个情节是,爱嫖娼的李梅亭竟然做了教导主任,俨然一副正人君子,负责监督、纠正学校师生的行为规范来。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做一下引升——爱评价他人的人,其实未必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8.书中,最源远流长的经典莫过于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句话了。在婚姻里、职业里,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拼命追求,努力抵达后才发现从来不是想象中的模样,又在挣扎中探求,梦幻而不达。
看完这般书,有种熙熙然的惆怅感。钱老用词造句幽默,但抵不住生活带给个人的困窘。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在生活里还是在工作里,笑忘过去,执着当下,淡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