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二
1 贾诩曾对魏文帝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我是倾向于诸葛善治国,不太善军事的看法的。起码治国之才是被证实了的,而军事出名战役不过七擒孟获。而且诸葛亮有他存在的大缺点。“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诸葛亮有才能,但为相为将,这种事必躬亲都是不好的。虽说蜀人才匮乏不是他的原因,但刘备死后他是要负一点责任的。而且关于识人这块,魏延就千百年来争议,马谡是证实的误用,听谏方面他自己也说:“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虽说是谦词,但一般才大者往往有自己想法,有时是有点感觉固执己见,不能纳言。
2 吴丞相北海孙劭卒。初,吴当置丞相,众议归张昭。吴王曰:“方今多事,职大者责重,非所以忧之也。”及劭卒,百僚复举昭,吴王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生子当如孙仲谋”,并不是随口的夸赞语,孙权若是太平主,必是明君。贾诩也说孙权识虚实。通鉴里面记载也全是孙权用人不疑,用人得法。小时读《三国演义》觉得孙权不够英雄,其实比之关羽张飞武夫不知胜过多少。不过孙策死前也说冲锋陷阵,争城夺地,你不如我;运筹决策,选贤任能,我不如弟。所以有时候也是最开始的格局影响最后结果。
3 骠骑将军都阳侯曹洪,家富而性吝啬,帝在东宫,尝从洪贷绢百匹,不称意,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司马光那句君不为君吧。看三国再到魏晋,会有种一代不如一代感觉。
4 初,文帝罢五铢钱,使以谷帛为用,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薄绢以为市。--最开始黄初二年复五铢钱,后文帝又以谷贵,罢五铢钱。一来一去不知多伤民,所以国家大策不能不慎,好在现在都是试点,责名求实,还是要更远瞻,更切实,更符情。如今也不能说没有出现这种事。而以货易物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的,但如今各国政府印钞也很大疾病在,不知以后什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