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秦汉西凉史》Ch.10 西汉屯田对环境的侵害,凉州之畜为天
获取授权
欢迎大家关注和喜欢!
前情提要
Ch.6 霍去病两战河西走廊,赵充国深入湟中平叛,彻底铲断匈奴右臂
Ch.7 汉代长城防御体系、军队建制与警戒,和出入境管理制度
移民实边和编户农业
移民屯田开垦农业,特别是前一期所提到的军事屯田,其实与自然环境有着相反的关系。
前文我们也曾说道,西汉时期的甘肃地区,山林众多,湖泊菏泽也数不胜数。
然而,甘肃地区移民垦田的地方属于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极端缺乏, 生态环境也是相当脆弱。
而当时的农业生产耗水量极大,植被受到破坏,造成对水资源的过分消耗,长期屯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中国地图,甘肃东北部,紧靠宁夏地区,已经被黄沙覆盖,这跟军事屯田脱不了干系。
甘肃卫星图不过,笔者并非农业学者,权当是一个猜测吧,各位读者轻喷。
在《汉书·食货志》中,对当时人民的农垦生活,有一段非常详实的描述。
“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时期的农民真是辛苦啊。
春夏秋冬,一刻不停,风雨无阻,还要纳税纳粮。
除此之外,还要面对水灾、旱灾等情况,朝廷的税赋制度朝令夕改,民不聊生。
可见西汉帝国为了跟匈奴打仗,真是下了血本。
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凉州地区依靠少数民族,如月氏人和乌孙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强大畜牧业。
自从匈奴人来了之后,河西走廊地区便成了他们的游牧场所。
前121年,汉军俘虏,休屠王太子金日,朝廷派其到黄门养马。
结果,金日把战马们养得个个膘肥体壮,获得了汉武帝的嘉奖。
而祁连山以东到陇山之间,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是羌氐人。
河西走廊地区原本是匈奴人和羌氐人的贸易边境。
赵充国曾说,羌人就是以畜牧业为自己的生命。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也说,羌人,就是西方的牧羊人。
而氐族人早已在陇山附近生活繁衍很长时间,除了从事放牧业,也向汉人学习农业。
氐人培育的马匹,在中原被称为良马,并且他们还驯养了猪、牛、羊等家畜。
良马氐人用牛皮鞣制成皮革,缝制成皮靴和战衣,被称作“犀衣犀革”,据说可以刀枪不入。
《宋书》上有记载,氐族军人穿坚固的皮衣,防御能力很强,能阻挡弓箭,甚至戈矛。
然而,游牧民族对于生产条件的改进十分缓慢,因此他们无法经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迫使他们不得不迁徙到其它地区,重新建立自己的地盘。
《汉书》里曾经记载过多次暴雪等自然灾害,导致畜牧死亡大半,极大削弱了游牧民族的实力。
(详情请自行查阅《汉书》。)
其次,西汉朝廷为了增加骑兵的实力,汉武帝颁布了一些措施来奖励养马。
东汉末期的军阀之一,马超,其祖上伏波将军马援,就对马匹在军队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马援雕塑简而言之,骑兵的机动性和杀伤力,与步兵有着天壤之别。但是,骑兵的培养和组建也需要大量的钱财,占用了朝廷很大的财政预算。
(请详读《后汉书·马援传》。)
朝廷官营畜牧业
西汉官营畜牧的机构很多,在甘肃境内主要以牧师苑为主。
官营畜牧主要实行太仆——牧师令——牧师苑三级管理制度。
太仆,是全国牧师苑的事物总管。
太仆管辖的牧师苑共分两种:皇家马苑、边郡牧师苑。
在西汉时期,甘肃地区拥有多处皇家马苑,因此,朝廷特派边郡太仆来管理。
三国时期,甘肃地区著名的太仆,乃是击退马超反叛的凉州名士,杨阜。
西汉已经开始重视用家马和野马交配而获得优良品种。
西汉最早的甘肃良马,当属天水西南的“龙马”。龙马产于龙马厩,据说在上邽的龙渊水附近。(摘自《水经注》)
汉武帝曾作诗《天马之歌》,来咏诵龙马。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沬流赭。
志俶傥,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
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西汉朝廷得到了骑兵的甜头之后,汉武帝对良马的渴求更上一层楼。
西域地区有名的马种:大宛马、乌孙天马(西极马)。
西汉时期已经具备了马驴杂交的技术,可以生骡,用于运输。
同样,西汉时期的家畜业也有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猪圈的发展。
西汉时期,家畜业的从业人员已经开始对进行牲畜阉割,随即开始流行。
而兽医水平也逐渐增高,马厩基本配有马医。
在我们现代发掘的汉简当中就有治疗马伤的医疗记载:
姜、桂、细辛、皁荚、付子、各三分。远志,五分。桔梗,五分。子,十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