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敢问路在何-提高初中写作能力之我见

2019-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俞霞_0481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这一话题一直困惑着我,这也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说其困惑,是因为不知到底应从哪些方面去做。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学生所认知的都很直观,不去观察所以然,写出的内容很空洞。再则是用怎样的方法去评改,不去评改,学生对作文就望而生畏,评改是件很头疼的事,学生一篇流水账,还要从中去寻找亮点,批改一次作文下来,我们老师就“愁上心头”。不知是学生太时尚,只会复制,粘贴,剪切,忘了还有一个词叫创新;还是老师太守旧,只会彷徨,郁闷,困惑,忘了还有一个词叫沟通。由于新课改下的写作训练要求创新,每每批改完学生的作文,就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沉重,同行心里都非常清楚。一代代语文老师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也不知做了多少尝试,可是从每年的中考作文得分看,学生还是不能啃下作文这60分的“硬骨头”,就如某位老师所说,作文就是杨修所说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都想得到高分,可就是满脑空空,不知何去何从,敢问路在何方,路能在莘莘学子的手中么?

      我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提高学生作文这方面做探索和研究。反复多次,且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归纳以下一些想法,希望能从理论中给大家一点建议,希望会收到一些实效。 

        第一方面:学生。

      我们的写作离不开生活。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由于承受过重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认识不足,感触不深,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要表达什么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那么自然很多具体的事情就应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才能提高能力。而在提高写作能力这个环节中,我认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且认真地完成两方面的内容,即大量的阅读和改变以往的写作方法。

      1、通过阅读去积累素材,去积累知识,那么在写的时候就会做到胸有成竹,而避免了很多时候出现的由于无话可说,没有东西可写而导致的泛泛而谈或记流水账。当然阅读时也应该有所要求,不能啥事都去涉足,那样到头来也许就啥都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是些皮毛的东西,因此本人建议学生们多读些文学书籍,或读一些科普类的内容,这些书不仅健康,同时也能丰富学生们的内容。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读后感,哪怕是一句话,也必须写出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重在坚持。

      2、改变写作文的方法,根据初中的写作要求,初一和初二时一般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且字数在500字左右,而初三是话题或材料作文,且字数在600字左右,这些要求无疑就给学生罩上了一张网,很多学生就会有约束感,老师给的题目自己不想写或不会写,而自己想说的话又表达不出来,鉴于这种情况,个人认为应把空间给大些。初一时随意写,只要学生愿意写,且有东西写即可。当然这种随意写必须不离开主题,思想也必须健康。初二时适当做一些限制,规范些,如字数上、题目上。初三时则完全按要求去进行,因为经过两年的练习,初三时已经有所积累,就应做到按要求写作。上述写作方法的安排,本人认为是一种循序渐进,学生能够接受,也有能力做好。

      第二方面:老师。

      在写作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起辅导性的作用,但辅导的方法如何,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三点进行辅导。

      1、写作前的讲解: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先在脑海里打个初稿,并写出提纲,确定题目。这个环节要缩短时间,老师不需要也不能讲太多,而应把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老师只做简单的提示和相关写作的要求即可。在一次表达交流时,主题是,人性光辉,写人要突出个性。我就先领着学生阅读几则材料,提炼主题,从材料中分析,角度是写人还是写事,抓住材料中的主题并进行写作指导。本次的写作要求是写人,写人抓住人的个性特点,共性不去写。更重要的是写人性光辉。而人物的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类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异于他人的地方。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写出人物的个性。我就此举出许多名家笔下的人物,他们都集中表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并从选材,立意着手,让学生先确定自己写的人是谁,再选取材料凸显他的人性光辉,先写出提纲,一定要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学生听完我简单的指导,写提纲,定题目,并要我做参谋,我一般尊重学生的想法,尽量不把我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文无定法,我认为老师指导作文时,尽量去尊重学生的想法,我们就起到辅导的作用。千万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把学生的想法囿于我们老师的思想里来,那创新永远是一潭死水,不能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批改作文的方式:批改作文其实质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每每批改一次作文下来,我就会一星期吃不下饭,两眼昏花,批改下来的文字学生置之不理,我认为批改应该转变观念,换位去批改,教师起到抛砖引玉就行,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时间就腾出来了,可以私下和学生交流想法。批改作文我认为初一时应完全由老师来完成,因为初一是个过渡阶段,能否把学生的思维从中学引渡到高中来这是一种很关键有效的方法。因为老师的批改较准确,也较全面。初二时由学生完成,即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初中段)这一系列法规性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由教师包办评改作文,不只是加重了语文教师的负担,还剥夺了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权利。所以批改方法主要是对照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即老师出示小黑板把作文的一些常规环节一一列出来,学生只需对照去改即可。这种做法是教学生掌握一些错误知识的找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最直接地学习同班或同年级同学的优点,也能很快地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初三时也如初二时一样由学生完成,但初三则改变初二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去看,教师不再提出批改要求,看完后指出问题所在,较初二时有些难度,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别人的优点,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评讲:结合上述的批改方法,评讲也应有个过程,尽量在时间安排上有所改变。初一时尽量在一周左右,千万别把写作文和评讲作文的时间间隔拉得太长,这样学生对自己所写的作文才会有所印象,评讲时才不会茫然。初二时即采用头一天写,第二天评讲,这样快速写评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初三时尽量在当天的作文课上讲评,这样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学到更有用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在初中阶段通过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的最佳的效果。或许我的想法全都是理论,但都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真心想法。写作能力不是一早一夕就能提高的,我说的理论再多,也不如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扑捉生活中美的存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体味过这句话,也没有真真正正地用眼睛去发现美丽。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那手中的笔也会因写出的文字而留芳,学生的高考作文不再彷徨,大学的梦想也会计日可待。敢问路在何方,路不就在手中的笔上么?一路走,一路记,且行且珍惜,定会让写作成为扬起帆船的帆,越走越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