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校报原总编王纯礼老师
怀念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校报原总编王纯礼老师
原创 2017-05-13 中国石油大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报
王纯礼
有人说,
“你是红柳
抗盐碱
耐贫瘠
植根大地
给荒原以希望之绿
有人说,你是野草
烧不尽
踩不死
春风徐来
又抽新芽
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
我说,你是一棵‘死不了’
不怕掐头
不怕断腰
一截一个生命
一枝一朵鲜花……”
王纯礼
他曾经讴歌过无名小草“死不了”,把它比喻为顽强维系石油教育事业链条的华东石油学院,如今这首小诗的作者杳然离我们而去了。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校报合订本,泪眼婆娑之中,仿佛看到82年的漫漫人生、31年的办报生涯,一路上铺满了这不起眼却了不起的“死不了”。
王纯礼(左二)
王老师常常自称“老报人”,虽然他办了一辈子的“小报”,却始终当成大事业,从未放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鼓与呼。1960年8月他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北京石油学院工作。这一年的7月,创办于1954年的校报《北京石油学院》迫于国家暂时的经济困难而停办。
“1964年初,黄圣伦找到我,说党委要恢复校刊编辑室,并安排我到编辑室工作。”就是从这天起,王纯礼与校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校刊编辑室只有两个人,负责编印《情况反映》,不定期出版,页码也不固定,一年间大约编印了40期。据王老师生前回忆:当时大庆油田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张洪池到学校做报告,我整理了个记录稿,黄圣伦看了觉得不错,《情况反映》用一期全文刊登。又如大学生冒小萍入学后发现骨癌,锯掉了左腿,但是她很坚强,坚持随班上课,坚持到现场实习,并取得优异成绩。我采访了她,写成通讯《三好学生冒小萍》,上了《情况反映》,使学生很受教育。1965年5月13日,校刊室开始编印《北京石油学院简讯》。采编还是我和黄圣伦两个人。黄圣伦是负责人,事情很多,我就主动承担起编辑室的各项工作,写稿、编辑、校对、接待、发行、内务,什么都干。发行的时候,我骑着三轮车拉上《北京石油学院简讯》,分别送往各部处、系、科室。到年终评比,我被评为先进个人。在机关表彰会上,校办主任单巩说,王纯礼一个人干六七项工作。
王纯礼(右二)
1978年,“文革”后的华东石油学院迎来发展的春天,王纯礼在党委领导和支持下实施了校报的复刊。“刚开始想得很简单,以为把一些稿件装进期刊型的本本里就行了。”没有经验,没有借鉴,王纯礼他们在摸索中前行,“根本不是这回事。编了一两期,简直不成样子,既不是理论刊物,也不是普及性的杂志。”他们先后到山东多所高校调研,决定还是回归校报形式。1979年2月,停刊19年的校报终于同师生见面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人办报,什么都要干,采访、编辑、联络、校对、发行全部包揽,“只能靠眼勤、手勤、腿勤,靠快写、快跑、快干,靠加班加点。”这是当时办报的真实情况。虽然困难,但正如学校进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一样,复刊后的校报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1984年5月,在《华东石油学院报》等7所校报的倡议下,成立了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王纯礼当选为副理事长。1990年,山东省教委首次通报表彰十家校报,我校校报名列其中。2014年,在退休20年之后他再次获得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杰出贡献奖。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院校校报研究会,并当选为理事长,这些荣誉和头衔都说明了他的贡献和影响。学校原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玉琛回忆,“编辑部曾经是科级单位,在王老师的努力之下,编辑部申请上了副处级单位,这时他都已经快要退休了。”在李玉琛的印象里,王老师为人谦和、虚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王老师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很少和他人发生争执,但是对自己却要求严格,认真负责。“王纯礼老师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是一位党的好干部。”
原山东大学校报总编田广渠回忆:我至今难忘的是,纯礼同志穿着黄色军大衣,戴着一副深度眼镜,说话嗓门很高。他就如何发挥研究会作用提出了很多好主意。之后的总编张军更是年轻有为,使石油大学报变得更加青春、阳光,别具一格。研究会每年评“好新闻”,我曾担任了十多届评委,石大报报送的好新闻、通讯,其取材之新,写作之精,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由此也让我看到了石大报的实力。
王纯礼在石油大学报创刊庆祝大会上
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新的形势,王纯礼没有吃“老本”,摆老资格,而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提出改革办报思想,改革编辑观念,改革旧的办报模式。改革的目标是,使校报同读者接近更接近,同现实生活接近更接近,提高新闻的透明度,发挥校报的舆论监督作用,把校报办得更加“可信可亲可读”。他提出“立足教学科研,面向教师学生,坚持求实创新,力求生动活泼”的编辑思想,并进行了改革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一时期的校报基本上按4版周报正规出版,时常出版增刊、专刊。版面更加活跃,开设了“教坛群英谱”等栏目。原副校长方华灿曾说:我把校报作为“耳目”“喉舌”,与校报关系很亲密。在1985年召开的石油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议上,我代表学校做了经验交流,我在报告中专门总结了校报等宣传工具的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同。由此可见,我校校报多年来形成的密切配合学校中心任务的优良传统,对于推动学校中心工作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王纯礼(右三)与石油大学报全体人员合影
作为总编,王纯礼不仅主持编务会,与编辑们研究组稿和版式设计,还亲力亲为深入一线采写了许多有分量的报道,从中充分体现他的办报思想。他关注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1991年曾组织《力学优质课系列报道》,1992年亲自采写《教师结合实际讲,学生生动活泼学,岩矿把部分讲课内容搬到现场》。1986年他撰写《史乃立教书育人的思考与探索》一文,总结了劳动模范史老师的成功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教书一定要管思想”;他为敢于吃螃蟹的科研人员“鸣锣开道”,1986年他采写了长篇通讯《植根于油田的科技之花——第三系综合研究室记事》,报道了信荃麟带领的团队在火山岩中找油的事迹。题记中写道:什么花最美?石油浪花最美。什么花最香?科技花开压群芳;他最关注的还是未来的希望--青年教师,他采访博士研究生莫伟坚,写下《刚露头角的年青人》。他用浓墨重彩报道优秀青年教师姜在兴的事业,发表长篇通讯《志在立业当搏击》;他擅长讲故事,讲了许许多多“石大故事”:《三教授与套损——延长石油套管寿命研究记略》《SLSP与朴厂长》《访朱(亚杰)先生记事》《郭天民教授二三事》《咳!咳!咳!——信教授过黄河记事》《二十二年前的存款》等等。
王老师负责校报期间,编辑部人丁并不兴旺,他为了招兵买马多次找领导磨,跑有关部门求,还到兄弟院校编辑部“挖人”。他长期指导大学生通讯社,把许多工科学生领进新闻大门,对“以工代干”同志委以重任,把中学生物老师调教成了名记者。《中国石油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邱宝林,中国石油河南销售分公司党委书记、商丘市委常委张海云,大庆油田副总设计师李杰训就是记者和通讯员中的优秀代表。王老师不仅传授业务,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做事。当年的学生记者组组长、测井87级陈勇说:校报总编王纯礼老师常同我讲,文如其人,先做人,后作文。王老师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我的关心体现在工作学习上,还体现在生活中。有一次,我因病未能去校报开会,总编王老师得知后,当晚就同副总编孙老师一起带着水果到宿舍看望我,让我感动不已。学生记者、机制91级陶春苗说:记得我第一次把稿件送到校报编辑部时,有一位瘦瘦的、戴着厚厚的“酒瓶底”的老师接过我的稿件一字一句地念,我心里有点好笑,他当场为我指正了一个错字。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老总编王纯礼,过了几天看见我的文稿竟然成了铅字。他不仅关心编辑、学生记者的思想和业务,还热心做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求必应。1991年,机械系团学联邀请他讲讲团的传统。他动情地对大学生说:我入党比较晚,但入团比较早,提出入党申请比较早,而且常常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因此几十年来听了很多的党课。去年我翻旧笔记本,发现了1951年12月至1959年初我记的4次党课的笔记,可以说是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文字了。睹物感怀,引起了一些亲切的记忆。
王纯礼(中)在胜华杯新闻征文发奖仪式上
据说王老师是“将门之后”,父亲是部队高级干部。他是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可以说是“根红苗正”,但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只有朴实无华,甚至迂腐的书生气。当年采油82级学生吴文山回忆:王老师总是那么谦恭,永远弓着打了大大“?”的腰杆儿;也总是那么和蔼,呲一幅大牙真诚地冲你笑着。从学生记者到编辑,测井87级王德钊跟随王老师六七年的时间,他最先记起来的是王老师家灌汤包的香味,对单身小青年来说,那种温馨和美味终身难忘!王老师费了不少劲儿才把他留下,即便如此也时不时敲打几下,比如,小王进入沉思状态,偶有佳句,得意忘形,时常翘起椅子前腿摇来摆去。老王忍无可忍训斥道:爱护公物啊!那时还没有电脑,记者编辑天天“爬格子”。小王往往一页纸只写一两行就撕了重写,老王心疼了说:你看我怎么用纸?小王定睛观瞧,原来老王哪怕剩下一半或四分之一张纸,也要剪下来粘在一起用。常常一篇稿子几十厘米长,印刷厂排字工戏称“包公状子”。小王不服顶嘴:您是省纸了,可费糨糊啊!
王纯礼老师的一生,最高职务是宣传部副部长,最大成就是一摞校报合订本。当然,他获得过校级“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政工干部”“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新闻作品更是屡屡获奖,还编辑出版了《石油大学(华东)百事通览》《石油大学教授谱》《古代哲理诗赏析》等书。退休之后发挥余热,和一帮老同志天天泡在档案馆里,完成了《石油大学年谱》。盖棺论定,这是一个成功的人生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老师早就大笔一挥写下自己的选择:“我是个校报编辑,甘为师生作嫁衣”。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我想,王老师对自己的人生满意了。
END
编辑:陈思羽
图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