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座」中医是“慢郎中”?
汤、丸、膏、酒、茶、露、散、丹、片、锭、胶均属于中医药剂,其中“汤”是最常见的中医药剂类型。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等特点,适用于病情较急、急需祛除病邪、扶持正气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古话说“汤者,荡也”,指的是中药汤液的效果好,能直接把病给“荡”走。“丸者,缓也”,一般是在病情控制住之后的巩固、调理阶段使用。每种剂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医生通过辩证并根据用药的次第进行选择,患者一般开始的时候都是喝汤液,这样能比较快把邪气去掉,等调补的阶段再吃丸剂或者膏剂等。
中药的味道有酸甜苦辣咸之分,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开方,因此每个人的方子都不一样。同一个感冒,30个人可能有30个不同的方子,因为每个人的脉象强弱、脏腑功能,契机情况,受邪程度、体质等都不同,需要使用的药方也必然是不同的。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是一种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中医是“慢郎中”,这是不对的。中药如果用得对,效果非常快,尤其是在治疗感冒、发烧、咳嗽这些疾病上。当然遇到慢性病需要的治疗时间会稍微长一点,但治疗速度也比其他的治疗方式快很多。诸如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炎这些慢性病,中医可能需要调理半年,很多人觉得太慢了。但如果吃西药却要吃一辈子,并且治标不治本,西药吃多了会把胃、肝、肾都伤了,得不偿失。从这个角度看,中医不是慢郎中,反而在治疗速度、治疗效果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中医的一切治疗都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的药还是那些药,药方还是那些方,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医生的辨证论治。有经验、内心平静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辨证施治,辨证得准、用药拿捏得好,治疗效果就好,并且不会伤身体,中药用得好几乎是没用副作用的。
但如果医生辨证错了,比如阳虚辨证成阴虚,或者阴虚辨证成阳虚,阴阳搞错了,患者喝了中药之后身体就可能越来越坏。比如有些人服用中药后,身体越来越累,越来越不舒服,就是用错方或者用错药了,这样吃中药会起副作用的。
用错中药产生的副作用不亚于西药,这个不是说我们排斥西药,也不是说中医不行,是实事求是地说。因为中药是归“经”的,用错的话会伤到经络和脏腑。因此,找一个好的中医很重要,好的中医比大熊猫还珍稀,有缘遇到了你就是有大福报的人。
现阶段临床治疗上有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患者的身体越来越难调理。原因在于现在人的食品安全、空气污染、长期不运动、性生活不节制、寒凉冷冻吃太多以及熬夜、性情不稳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十几年前在临床上很多疾病的治疗周期一般是半个月、一个月,疑难一点的病症用三个月也能调理过来。但现在的人体质太差,阳气亏损、气血不足、寒湿重、气机不顺、五脏不调,很多疾病都要用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调理。如果一个人的脉象能达到“缓、有力、有神”的程度,则可以尽天年(120岁),并且很少得病甚至不会得病,如果得病了也比别人好调理,因为身体基础好。
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只解除患者当下病症的医生是“下医”,“下医”治疗的是患者的症状,不是“中医”。“中医”是治“人”的,把人的气机、气血、肝肾功能调好,让人体来治愈疾病。如果只是光看症状,患者痛就帮他止痛,什么原因引起的痛医生自己都不知道,患者的病就会出现“吃药的时候就有效果,停药就回到解放前”的情况。
中医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一个好的医生会耐心、有次第、有计划性地去给患者调理,并且劝人调整性情,养成良好的习惯去配合药物治疗。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古人治病一般是治疗到七成左右就停止治疗了,留三分让身体去自愈,培养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里面有个概念叫“翻老病”,过去得的疾病别的医生没治愈,只是把当时的症状给解除了,遇到好的医生通过吃中药还可以把过去的老病给翻出来,一并给治好。一个好中医能把患者过去、现在、未来的问题一起解决,因为从脉象中可以洞察先机,知道患者未来可能会得什么病,现在就帮他处理好了。
而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有耐心,着急了反而调理不好身体,应该把调理身体当成人生的一次修行。大家对中医要有一定的了解,“病人不忌嘴,跑断先生腿”,病人的配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