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问 | 如何让文笔风趣幽默
友人问:如何让文笔风趣幽默?
答曰:
这个问题让人很为难,如果这篇“答友人问”本身写得不够风趣幽默,我还有什么资格谈论“如何让文笔风趣幽默”;如果我回答的足够风趣幽默,是不是还需要回答“我是如何让一篇谈论‘如何让文笔风趣幽默’的文章风趣幽默的?”
心好累,有没有?
但是!再累也要谈。这是我性格。
回答“如何”之前,先要回答“是什么”。风趣幽默是什么?风趣是什么?幽默是什么?他们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当你说一个人幽默时,你是在说他风趣吗?当你说他风趣幽默时,你到底是在说他幽默,还是风趣?
风趣,《辞海》中解释为:风格志趣,也可指风味情趣,但后多指语言、文章幽默诙谐的趣味。
幽默 ,《辞海》解释为: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兰川想问,善意的微笑,是什么鬼?)
相比二者,幽默似乎可以通过技巧习得,而风趣则比幽默所指更广大,内涵更丰富。风趣包括风韵情趣,而幽默就没有此意。为了让文章顺利且较为容易地进行下去,我就拣择二者的交集——幽默,来继续回答友人之问。
关于幽默,与其通过词典定义认识,不如通过一些颇有些幽默的大师来认识。
老舍认为的幽默是这样的:
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个艺术家,他是能在行为上言语上思想上表现出这个幽默态度。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可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怀恨。往小了说,他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挨了邻儿一拳,而去打邻儿的爸爸。往大了说,他决不会因为战胜政敌而去请清兵。褊狭自是,是“四海兄弟”这个理想的大障碍;幽默专治此病。
至于谁幽默谁不幽默,林语堂各自举例:
大概超脱派容易流于愤世嫉俗的厌世主义,到了愤与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屈原、贾谊,很少幽默,就是此理。因谓幽默是温厚的,超脱而同时加入悲天悯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谓幽默,机警犀利之讽刺,西文谓之“郁剔”(Wit)。反是孔子个人温而厉,恭而安,无适,无必,无可无不可,近于真正幽默态度。
屈原贾谊之不幽默,我不很清楚。倒是孔子之幽默,我颇感认同。略举两例: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那种不说‘该怎么办,该怎么办’的人,我真是拿他怎么办!这种幽默之中带有一种无奈和对人的深情。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是卫国的答大夫,据说此人是廉静之士,因此以“不言、不笑、不取”著称。孔子向公明贾打听是不是如此,公明贾的回答大意是:这话说的有点过。先生是只说合乎时宜的话,只出于乐才笑,先生之所取,唯义所在。孔子听了后说:“他是这样啊,他是这样吗?”
这时,孔子的幽默是作为一个冷静超远的旁观者的幽默。
说到这里,想必友人要迫不及待地追问那个初始问题了——如何使文章幽默?——写文章的人首先得是个幽默的人。——如何做一个幽默的人?幽默是像《辞海》中所讲的那样,通过某些修辞就能习得的吗?恐怕不行。
林语堂认为一个人的幽默是这样产生的:
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
总之,幽默的人要聪明有智慧,不仅处理问题尚有余力,而且常常与人类自身保持疏离。在远观时,把旁人和自己一起幽默了去。这是真正幽默的人。既然幽默的出现对人有所要求,那么,如何使文章幽默就非要在作者自己身上下功夫不可了——是不是具备了富有余力的生活智慧?是不是能祛除事事关己的偏狭,从而有种旁观者的冷静超远?这一切,非自修不能有所获。即便天生有逗乐本事的人,如不自修,也容易居于下流,不过讲些滑稽之语炫奇斗胜,或生拉硬扯一些无关之事还得意于此,不知人之所笑不是他的幽默,而是他想幽默而不得却把自己幽了一默的幽默。
最后,对于一个向往幽默却过不了嘴瘾的人,还是拿起手边的书看看大师们如何玩儿幽默,过过眼瘾吧。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钱钟书《围城》)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天地是我的房子,屋室是我的衣服裤子……咦?你们跑我裤子里干嘛?)(刘义庆《世说新语》)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朴野堂,搜索“puyetang”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