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七年后,传统帝国集体消失
时间:1911至1919年
空间:横贯欧亚大陆
当黄龙旗在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中降下,大清王朝不知道他是标志20世纪帝国消失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当1914年萨拉热窝的谋杀案吹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集结的号角,在漫卷世界的硝烟中消失的不只是无数鲜活的生命,更有一个个垂老的帝国。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也相继步伐沉重地告别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无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全新国家。但和平并没能持久,不满与野心在战争伤口的舔舐中悄然却又迅速地积蓄。直到20年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出更多的鲜血,整个世界才似乎耗尽了贪婪和暴虐;在对死亡和痛苦的畏惧中达成相对的和平。
虽然在1884年主持召开了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并且在西南部非洲为自己谋取了一定的殖民地利益,但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新生的德意志帝国显然对此并不满足。因为相对于其他老牌欧洲殖民者,德国的殖民地利益简直不值一提;更何况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的日耳曼人已经不满于自己还瘦小的身躯在欧洲大陆被英、法、俄等国庞大的身躯所拥挤。重现罗马帝国的辉煌,称霸欧洲推及整个世界成为日耳曼人的梦想。于是当大英和法兰西帝国忙于在世界各处的殖民地建立殖民秩序的时候,德国已经急不可耐地准备向英法在欧洲大陆和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发出挑战。而已经很长时间不得不忍受英法俄肢解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被拿破仑硬生生摘去了神圣罗马帝国王冠的奥匈帝国此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盟友。事实上英、法、俄等国也从未让战争的机器停止转动,也同样早已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一切等待的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声打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响。
在各方势力的焦急等待中,世界大战的发令枪终于如当事国所愿地在大家都认可的地方——“巴尔干火药桶”打响了。由于地处欧洲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地理结合部,长期以来巴尔干地区成为各种霸权争夺势力范围的焦点。当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民族主义者暗杀,欧洲立即分别以德国和英法俄为代表划分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交战阵营。战争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及非洲、亚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区。由于交战各国都曾经做过充分的战争准备,德国人蓄谋已久的速战速决进攻被拖入陷入僵局;演变成了一场让人绝望的生命与钢铁的消耗战。此时英法庞大的殖民地经济开始发挥威力,加之1917年美国“适时”出兵欧洲,德国人最终不得不在1918年11月,在当年宣布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法国凡尔赛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损失大片的土地,背负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而德国皇帝只是被实行了流亡的惩罚,人民却不得不承受巨大的苦难;这也为20年后纳粹德国的卷土重来埋下了祸根。
从1871年威廉一世宣布建立帝国到1918年他的孙子威廉二世下台,自诩为神圣罗马帝国继承者的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只存在了47年。
德意志并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最先消失的帝国。俄罗斯帝国由于国内革命最先倒下了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则在战争结束的前夜选择与协约国媾和。
俄罗斯在“日俄战争”的重伤未愈的情况下便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7月沙皇宣布全国总动员,到1917年3月沙皇政府垮台,俄罗斯先后征兵1490余万人、战马200万匹,使国内工农业生产都遭到了极大破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参战更造成俄国大约170万士兵死亡,约495万人负伤, 200余万人被俘。至1917年初,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已濒临断粮绝境,工厂纷纷倒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1917年2月起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了一次次声势浩大的工人和士兵起义,彻底动摇了沙皇的统治。但俄罗斯资产阶级却于3月(俄历二月)抢先完成了所谓的“二月革命”,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达成退位协议并组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夺回胜利果实,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了著名的“十月革命”,武装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宣布退出世界大战。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彻底灭亡了。1922年,俄罗斯正式更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俄罗斯的退出只是稍稍延缓了同盟国失败的时间。1年以后,奥匈帝国也不得不在投降书上签字,成为紧随俄罗斯第二个消失的是即长命又短命的帝国。
说奥匈帝国长命就不得不提到欧洲最古老和显赫的哈布斯堡家族(也称奥地利家族)。早在1273年,这个家族的成员就开始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后来虽然一度失去皇位,但依然保有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奥地利公国等领地。再后来,通过复杂的联姻,哈布斯堡家族重新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甚至把家族的香火散播到法国和西班牙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只不过,此后的神圣罗马帝国已今非昔比,除奥地利外,只是欧洲中部、东部和南部无数弱小公国和少数民族的松散集合体。而复杂的家族关系导致的皇位继承混乱却往往成为欧洲各国发动战争的理由或借口。即便如此,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下,哈布斯堡家族也最终不得不彻底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尊号,只保留奥地利皇帝的称呼。
说奥匈帝国短命就得从匈牙利说起。在匈奴人横扫欧洲的时候,曾经在现在的匈牙利建立过匈奴人的王朝。这也许就是“匈牙利”国名的来历。公元9世纪前后,依然保持游牧习惯的匈牙利人被欧洲人称作马尔扎人,不断袭扰西欧各国。16世纪匈牙利人一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不久在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下分裂了。17世纪,匈牙利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诸多小公国之一;虽然曾在1849年建立匈牙利共和国,但不久为俄国和奥地利联合所灭。1867年,匈牙利与奥地利联合组成奥匈帝国;但有各自的首府,奥地利首府在维也纳,匈牙利首府在布达佩斯。两者之上还有一个哈布斯堡家族皇帝领导下的中央政府。电影《茜茜公主》就是以合并前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关系为背景。“美丽的茜茜公主”用自己的“善良”赢得了匈牙利贵族的信任,为奥地利“吞并”匈牙利组建奥匈帝国铺平了道路。
由于日耳曼人占据人口的主体,为了曾经神圣罗马帝国的共同辉煌,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结成联盟也算是情有可原了。但当1918年11月,与德意志帝国组成的同盟国败局已定,奥匈帝国也不得不在德国之前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但随着条约的签订,原本就连接不紧密的奥匈帝国也随之立即分裂了。曾经是构成奥匈帝国主体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作为不同的国家只剩下了残存的一隅。其他小公国或地区,大体上按照民族形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现又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马其顿和科索沃)等国家和地区。波兰、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
此时距离长命的哈布斯堡家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已有650余年;但距离年轻的奥匈帝国的诞生只有50年。
奥斯曼帝国的厄运并没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终止。截止19世纪在北面俄罗斯和西面、南面英国和法国的不断进攻下,曾经硕大无比的奥斯曼帝国已经逐步失去了对巴尔干地区和北部非洲的控制权。但在1918年大战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英法两国并没有放弃对奥斯曼帝国的继续瓜分;这主要源于奥斯曼帝国庞大的身躯和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地理位置。1919年11月,随着英、法国军队占领首都伊斯坦布尔,最后的奥斯曼帝国彻底崩溃了;分裂形成了土耳其共和国及现今的阿拉伯世界。以所谓的国际联盟名义,法国托管叙利亚及黎巴嫩;英国托管美索不达米亚及巴勒斯坦(后来分为巴勒斯坦(以色列)及外约旦)。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阿拉伯半岛领地则成为现今沙特阿拉伯及也门的一部分。如果从1299年奥斯曼突厥人宣布独立开始计算,奥斯曼帝国地走过了600多年的硝烟;应当是基本完整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了;只不过在昔日鼎盛时期的疆土上,现在涌现出40多个国家。呜呼!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消失了,但大清帝国还是加入了20世纪初灭亡帝国的行列。从1616年努尔哈赤在现在辽宁省的新宾县称帝建立后金,到1912年宣统皇帝在北京故宫正式下诏退位,大清帝国历经了12位皇帝和长达268年的风风雨雨。
曾几何时,对于这些动辄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王朝,稳固的中央集权和强大武装力量曾是巩固帝国疆域最好的手段。但岁月流走,帝王更迭,国家的内外环境已然今非昔比,无能的继任者仅仅迷信于王权的权威和军队的力量,僵化的思想及体制则销蚀了臣民的忠心和智慧;低下的效率极大地浪费了国家财富,空虚的国库又转而削弱了国家应对突变的能力。于是当风暴来临,帝国的航船也就只能驶向终结了。
在帝国消失后,只有两个国家基本保持了领土的完整,避免了被肢解的悲惨命运。大清帝国虽也曾被摆上餐桌,但是由于贪婪者们太多的贪婪和分赃不均,在宗法制度的精神维系下,根深蒂固的大统一思想使民国时期的中国勉强地维护着难堪的统一。在新生的共产主义信念感召下,俄罗斯人民战胜了包括波兰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武力干涉,不但免遭了被肢解的命运,而且逐渐发展了一个一个生机勃勃的崭新国家;虽然只持续了70年,但人们似乎似乎正在看到他再次走来的身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影响除了鲜血就应当是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了。 “民族主义”是把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或运动。其与传统观念的最大差别在于人们的思想从对强权的认同开始向民族归属感的转化,且这种归属感希望以国家的形式得到体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国家都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希腊人等纷纷以民族为基本要素,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阿拉伯世界,这种民族主义则被进一步加入部落归属的因素。于是便有了现在以部落或部落联盟为基础的为数众多阿拉伯国家。
在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就以孙中山领导的就民主主义革命者喊出了“驱除鞑虏、还我中华”的口号;并在1911年最终推翻了大清帝国的统治。然而积弱的中国并没有因此改变列强的垂涎。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等国的压力下,不得不在1917年派出20万劳工远赴欧洲参加了对德的战争。但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谓的国联居然把德国在中国青岛的殖民地权益移交给了日本。于是愤怒的国人不得不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发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撕心裂肺的呐喊!一场新民主义在昔日的中国广泛开展,直至1949年一个脱胎换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血泊中傲然站起。
再后来在民族主义和反帝思想的综合影响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并诞生了当今世界众多的国家。
但当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提出纳粹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将民族主义演化成社会达尔文主义,将适者生存理论引入民族关系,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主张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世界再次有了战争的借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的德国人,以日耳曼民族生存权的名义,在20年后再次挑起了世界大战。而在“大和民族之上”主义的疯狂中,日本将整个亚洲拖入了血泊。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纳粹主义”与“反纳粹主义”的战争。而民族主义则成了一块遮羞布。虽然,最终尊重生命、尊重民族生存权的一方取得了胜利。
但历史曾经的一幕似乎正在重演。民族主义中允许不同民族共存的一面被忽略,片面追求民族自治甚至民族建国的极端主义思想在“民主”的支持下,开始引发局部的动乱。大到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小到“大突厥斯坦”的梦想,以及当今阿拉伯世界的部族斗争,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极端民族主义的身影和背后操纵他的黑手。
没有相互尊重,就没有和平。这是世界大战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