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耳蜗丢失之后,人不再善良
相信大家这几天都看到了20万耳蜗的事情,讲了一位女士发布求助信息,希望好心人能帮忙找回弟弟在地铁上丢失的价值20万的人造耳蜗。
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件事后,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甚至开始质疑这是耳蜗厂家的一次恶意营销。无数文章口诛笔伐,微博上人们开始纷纷站队,指责事件的当事人李女士。最后逼得李女士不得不站出来发声。
本来一件很普通的求助事件,为什么会引起舆论的这么大反应。归根到底,是我们怕了。
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始终教育着我们助人为乐,从人之初,性本善,到雷锋精神,再到现在的共建和谐中国,善这个词,始终贯彻我们民族的血脉。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不再善良。
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素质水平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严重脱节。经济水平上去了,素质水平还远远落后。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淹没,很多时候,我们丧失了是靠的能力,辨不清事情的真假。总有人在利用我们的善良,一次次蒙蔽欺骗我们。
就比如不久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凭借着不完整的视频,看见一个女司机坐在路边,就陡然高潮,惯性地认为是女司机逆袭造成了交通意外。无数人口诛笔伐,恨不得把女司机吞噬。好在后来事实澄清,还人清白。
在这件事中,公众有错吗?他们没有错,看到一车人无辜的丧命,任何内心富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义愤填膺。这件事错就错在有人利用公众的善良,在带节奏博眼球,错就错在在事情发生后,公众在对待信息的来源,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和分析,就盲听盲从,抢先站队。
这次的耳蜗事件也是一样。在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在没有经过慎重的调查分析,我们就以为自己占据着道义,以正义之名开始审判。
之所以要说这些事,并不是在追究谁的对错,而是旨在引导大家思考——在信息纷杂的今天,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直达事件的本源,让我们的良善不再被利用,让最为纯粹率直的公众不再被误导。
要辨别一件事情的真假,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加以判读,并不假思索地直接下判断。经验是有助于我们成长的,经验同样是不牢靠的。对于我们接收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的停留在吸收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要主动,慎重地惊醒全面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性、客观的看待事物,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理解,思考他们的观点。比如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我们先入为主地责任归咎在女司机身上,这就是一种偏见、不公正、不理性的歧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正在普及,但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希望国家不断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
写在最后:一个国家和社会要想达到高度文明,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过程会有曲折,会有磨砺,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这个社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