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者,终归去-一场人性心理实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20.2.6号晚,淅淅沥沥的雨下在了人间。此时正要解衣睡去,微博叮铃的一声荡去了渐浓的睡意。这则消息关于“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一个用正义发生预警却被训诫,终究牺牲在了英雄的土地。一时间双V引发了人们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要求真相很多人愤懑不平。我也扼腕叹息,能说皇帝没穿衣服的,童话里也就只有一个人。这次的事件让我联想起了两例心理学的实验,至少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其中的社会意义。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这个实验的起因是审判阿道夫艾希曼(德国纳粹)过程中,他的表现非常谦和并且以“一切都是服从命令”为由进行辩护的。作为犹太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服从权威就能干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
他设计的电击实验就是想让人看看到底普通人在所谓的科学实验权威指令下,到底下多大狠手去电击那个跟他无冤无仇的陌生人。按照米尔格拉姆事先确定的实验原则,如果受试者连续三次明确要求停止实验,那么实验就会被终止,实验结果被标记为:受试者反抗了权威的指令。反过来,如果受试者在反复敦促下,继续进行实验,直到受试者连续三次用最高档的450伏电击A,实验也会终止,实验结果被标记为:受试者服从了权威的指令。
经不起考验的人性-多数人会在权威的指使下,对陌生人进行伤害。实验开始前,米尔格拉姆曾经在身边的心理学系同事和学生中进行小范围的调查,让大家预估一下,有多大比例的人会在实验中服从权威的指挥,用450伏电压去“杀死”一位陌生人。大部分人认为不会超过10%,有的人认为可能只有1%。然而,实验结果却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40位受试者中,有26人连续三次用450伏最高电压电击了假扮受试者。这一过程中,虽然扮演者A一路发出各种惨叫声、求饶声,甚至表现出抽搐,到最后的悄无声息、全身瘫软,但还是有65%的受试者坚持一路电下去,直到被假扮B教授告知实验结束,才罢手。
这个心理实验告诉了我们,服从权威可能是人的天性。权威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坏的、虚假的权威真的需要杜绝,因为它会让人走向覆灭。就像在这次疫情中尽心尽力的中央就是好的权威,但是延缓、推迟、打压真相的湖北省的一些领导干部部分是坏的权威。第一个实验说明了人性。
在传播学中,也有一个名词叫做沉默的螺旋(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这个理论阐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第二个理论揭示了为什么正义的人越来越少,而虚假的声音却振聋发聩。也许本次疫情不是李文亮医生一个人发现类似sars的,可偏偏无人敢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有这个理论在作祟。当事实尘埃落地之时,人们往往才会感叹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截止目前湖北确诊1万多例,全国已经快3万例,并且还在增长。
我痛惜李文亮医生的执着和坚持被曲解和打压,更痛惜人性。人性本来就是经不起考验的,我们试想,屈从于权威本来就会波及很多无辜者,然后在叠加沉默的螺旋效应去打压和排挤不同的声音,真相或者救赎的希望往往就被淹没在茫茫人海里。这可能也是人类总是吸取不了历史教训的原因吧。
真相的确很难得知,这才要求我们每个人去了解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在这变幻莫测的人性中寻找到锚点,否则我们和乌合之众又有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