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每个技术世代的产品,都有一个最优解

你好,我是陆不弃。
今天继续分享《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的精读感想。
【摘录】
01.
这些年来,我跟很多做出过精彩、伟大产品的团队交流过。尽管行业千差万别、个性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
了不起的极致产品不是只靠一个天才的想法、一个突然出现的灵感就能做出来的,而是要经历长期痛不欲生的修改,一点一点打磨出来。
事实上,产品的发布不是终点,产品的发售也不是终点。互联网方法论告诉我们,产品卖出去时,才是跟用户关系的开始。
产品也需要持续更新,一代一代迭代改善,改改改改再改改,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
02.
我一直主张,在开发一个新项目、准备一个新产品时,先不要想你可以去外部找什么借力,或者同时做几款覆盖多少档位的后续产品,只考虑一件事:
如何激发团队的全部能力,把这个新项目或新产品当作一局定生死的唯一机会,全身心投入,看看极致能到什么程度。
03.
我们几乎可以确信,在每一个技术世代,在产品设计方面,对应每一个品类、每一种需求,都存在一个最优解。
如果你专注的领域中还没有发现公认的最优解,那么恭喜,你还有非常大的机会不断接近它,直到找到它,并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
我相信,只要是还没有出现被公认最优解的地方,就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而要追求和实现极致,就要持续追求最优解,一次性把事情做对,不要“来回拉抽屉”反复干。
【感悟】
01.
了不起的产品,都是不断修改完善出来的。
用户看到的惊艳,用到的便捷,体验的舒适,背后是不断追求极致的探索。
大到一个新产品的研发,小到营销文案的撰写,都离不开不厌其烦的改。
这个改的过程,就是在一遍遍的迭代,甚至推翻旧思路、旧方案。
不断地改,是追求极致过程中必然经过的一道道关口。
其实日常工作中又何尝不是?
想要拿到业绩,想要拿出好成果,修改、完善、迭代是必不可少的,功夫深不深,铁杵磨成针,在干事创业上需要投入的时间、消耗的精力,是少不了的。
耐住性子,一遍遍去打磨产品,去迭代设计,去优化用户的体验。
虽然短期看起来就像是内卷一样,仿佛原地踏步,其实拉长时间线来看,追求极致的过程没有捷径,该走的路,该付出的,都少不了。
此外,对于追求极致这件事,雷军提醒我们,极致也讲究方向。
这个方向,要确保是用户需要的,能构成产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能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如果不满足这几点,那么所谓的追求极致,也就是方向跑偏。
与其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不如先找准方向,然后去投入、去坚持,争取大力出奇迹,努力做时间的朋友。
如此才是真正地追求极致,才能创造好的作品及产品。
02.
雷军说,开发新项目、准备新产品的时候,不要去看外部的借力,而要向内求,激发团队的全部能力,把新项目或新产品当作一局定生死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最近《哪吒2》电影导演饺子的想法、做法。
他把每部作品当作最后一部作品来对待,不想着借力于资本、渠道、技术、营销、情怀,而是踏踏实实创造,在剧本、动画、特效上一遍遍的死磕。
为了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不惜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如此心无旁骛、不计成本的投入,换回来两部作品留名影史,为国漫崛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历史。
想要做成事,重点不在于外部资源多少,能借力大小,而在于内心是不是足够坚定,是不是足够渴望,是不是敢于倾尽全力,敢于All in。
如果瞻前顾后,被不同的机会诱惑,还想着借力如何如何,大概率这件事做不成。即便勉强做出来,也做不好。
03.
每个技术世代,产品的设计及研发,都有一个最优解。
只是产品上吗?其实并不是。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比如,就拿购物来说,曾经计划经济条件下,可能供销社的方式是最优解,后来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百货商场成为最优解。
再到后来,超级市场成为最优解,再然后,互联网技术赋能各行各业,网络购物走入千家万户,成为阶段性的最优解,实体店铺受到较大冲击。
那么,下一个技术世代、发展阶段,肯定还有新的购物最优解出现。
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不同方面,都经历了这样的世代更新,最优解方案不断迭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在这样随着最优解的变化而变化。
于是雷军才说,去看一个事情有没有最优解。
如果有公认的最优解,那就按照最优解处理;如果没有公认的最优解,那就是创新创业的机会,可以探索那个最优解。
这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背后的商业和社会价值,那是相当巨大的,具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好了,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