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轩笔谈散文随笔散文

请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在跟人一起生活,还是跟手机一起?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3人  嘉轩笔谈

一直以来,我都隐隐有种感觉,自己虽然随着年岁的增长得以理解和见识更多的绮丽风景,但那种有感于世界的美好进而触发的幸福感却不断减少。

在家国事业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很高且应当秉持的心态。可在生活之中,对万事万物没有感情是一种很痛苦的体验,当一个人让别人看到的表情和动作是完全发自于“想法”而非“感觉”的时候,他的生存状态是很可悲的。我以前有过这样的经历,很难支撑,后来等稍有缓解之后,我将其归因于太急于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形成的畸形功利心理,话虽如此,外在的世界肯定也有一些我尚未发现但切实影响感知的因素。

昨天我一个人在校园里边散步边拿手机背单词,经过月湖上的石桥,桥上除了短暂驻足的情侣就是往来匆匆的行人。我突然想到,自己每次来月湖边看风景,不是来寻求文章的养料,便是来思索生活的杂事,每一次都是带着功利的心前来,好像从未为了专门看湖而来到这里。月湖上流的含蓄蕴藉,中间落差处的湍急奔腾,下流的静静流淌,每一处都曾经被我看在眼里,最后借由手机的键盘与镜头分享给许多未曾在月湖前驻足过的人,看着上涨的阅读量与点赞量,我颇有成就感地入睡。

可是,当我站在月湖桥上的那一瞬间,我发现从未站在“自己”之外的角度去看过塔。我看过无数次月湖,却不曾看到月湖自然的呼吸与脉搏;正如我活在当世,却完全参不透天下大势的演变和世俗的逻辑,我宛如一个能看到事物的瞎子了。

这是一个视野极为开阔的年代。人们只要在手机屏幕摁两下,就可以通过信息交换完成人与人之间必备的交流和共存;只需要在任意软件搜索一次喜欢的东西,系统就会为你不断推荐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甚至只需要早起后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地满满当当,完全不用在意自然的阴晴圆缺。我们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事物,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绪,最终把世界理解成自己想理解的世界。

当原本变化的世界被不变的视野所屏蔽,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自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那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把手机丢掉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蠢话,可当我能喝着茶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时,当我能切实感知他真诚的情绪而非冷冰冰的文字时,我才能体会“可抵十年尘梦”的真正味道。把美好分享到朋友圈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只有在手机没电的时候,我才有机会用全部身心去感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气魄,而不是考虑点赞量和大家的评论。

手机的发明是为了服务,而人这个物种恰好不能在服务中获得幸福。人在自己靠劳动克服困难的过程获得成就感,在嗅到妈妈做饭的香气与听到鸟鸣时获得满足感,在靠事业与智慧得到别人赞美时获得自重感;在这一过程中,手机能为人们更便捷的获取幸福提供渠道,而它本身却随时准备剥夺人之为人的一些乐趣。这个悖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加深,而能避免它的只有个体自己的把控。

那天晚上,我把手机关掉伫立在月湖桥上,不断变化的灯泡有赤橙黄绿蓝紫白七种颜色,水的流动缓急有比小提琴更动人的音色,桥上护栏的雕刻很复杂但类似汉白玉的手感并不扎手,不用回头,我就可以猜出身后蹬自行车的行人与呢喃的情侣大概的情绪。我开始忘记自己还没背完的单词和还没走够的步数,忘记随时可能发来的消息,甚至忘记自己已经是活过二十年的成年人。我只是感知,静静地感知,像二十年前在妈妈怀里一样仔细地感知这个世界,自然的造化与人间的秘密依然充满迷雾,我仍旧想要更多地看清这个世界,更透彻地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

我活着,比手机中的我更精彩更幸福地活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