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垮你的从来不是体制,而是体制化思维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从何时开始,“体制”成为一个贬义词,似乎约等于“混吃等死”。
但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是在于你的思维方式。
我们很多人迟迟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身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而是在他们的思维里,存在着太多的桎梏和模型,我们依赖于这种熟悉的桎梏与模型,在现实中拼命寻找,结果往往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禁锢住在了原地,动弹不得。
一、“工作五年,一事无成”
咨询者Amy(化名)一年多前找我咨询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职业状况糟糕透了。
Amy,2012年毕业于某高校的统计学专业,根据Amy资料里的呈现,她高中时候喜欢文科,尤其对语文很感兴趣并且学的还不错,当时想过报考中文系,然而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和亲戚们轮番给Amy做思想工作,大意是中文系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等等。
Amy被长辈们描述的“职业前景”吓懵了,但除了中文专业,她实在不知道报考什么专业才好,于是迷迷糊糊下就听从了家人的建议,报考了统计专业。
大学四年的Amy更是浑浑噩噩,见到数字就头疼的她基本没怎么好好学习专业课,考试都是靠死记硬背蒙混过关,等到大四那一年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才彻底慌了,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再次听从家人建议,报考了老家当地的公务员,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运气不错,一下子就考上了。
她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数据统计及分析,但是Amy内心并不喜欢,看着身边的同学有不少都在职场混的风生水起,内心更是五味杂陈。
一次偶然的机会,Amy听同学说起,如果在大城市当公务员,不论待遇还是人际关系方面会比小城镇好很多。
于是Amy从那时起就立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到一线城市的热门职位,从而达到改变自己职业轨迹的目的。
但事情没有Amy想的那么简单。
Amy经历了好几次公务员考试,但可惜,由于报考的单位和岗位都偏热门,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每次笔试都差那么几分没法入围,因此这几年下来,Amy的挫败感异常强烈。
一想到自己转眼快30岁了,Amy不免感到焦虑,一是不知道何时才能考上理想的单位,二是本职工作也没有任何提升,三是因为考公务员,喜欢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计划更是被搁置一旁。
一想到未来可能还会重复这样的经历:公务员考试屡战屡败,工作上没有任何进展,自己的爱好也没时间发展,Amy就慌的不行。
二、缺乏方向的奋斗,更像是一场挣扎
何为挣扎?
你看起来很努力,甚至比其他人还努力,并且一度达到了“拼命”的境地,然而很不幸,你并不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周围的环境,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能量拿来“应急”,却不知方向在哪里。
而奋斗则不同,它建立在对自我及外在环境客观认知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目标,虽然不能保证直达,但只要大方向明确,只要积累和坚持,最终就能达成目标。
在我看来,Amy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缺乏方向。
那么,该如何确立方向呢?
1、找出核心职业要素
咨询的开始,我带着Amy运用专业的工具和方法步步排查,花了近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将Amy的核心要素渐渐呈现了出来。
在Amy心中,排名靠前的四大因素分别是:助人、自由、文字和收入。
这四个只是呈现出来的要素,但这四个要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它们之间到底存在这样的关联?
Amy内心到底在渴望什么?
还需要进一步排查。
2、深入挖掘内在需求
随着咨询的推进,Amy内心的需求渐渐呈现出来。
譬如,Amy向往的助人,源于她的外婆。
Amy的外婆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好人,当年自然灾害期间,Amy的外婆更是拿出自家不多的口粮救济了不少快要饿死的人,所以在当地,但凡提及这位老人家,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同时,Amy渴望的自由,源于她一位同学的堂哥。
Amy上学时有位关系不错的同学家境殷实,这位同学有一个堂哥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因为不喜欢大学的专业,便选择了一个喜欢的专业出国深造,现在回国创办了一家自己的公司,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
Amy觉得,这位同学堂哥拥有的东西,就是自由。
在Amy看来,自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二是可以选择不做自己讨厌的。做到前一点是最好的状态,实在不行做到第二点也可以。
问题是,在Amy的观念里,自由是很昂贵的奢侈品,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才可以。
3、顺藤摸瓜,理清背后的思维逻辑
但问题是,考取大城市热门岗位的公务员,更是难上加难。
很快,我摸清了Amy观点背后的思维逻辑:
由于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特点,所以迫于生计压力,一直呆在原来的单位不敢动;
由于思维见识的局限,她能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换到新的城市新的单位;
由于Amy把所有的期望都押在了公务员的考试上,导致考试压力过大,临考前焦虑紧张,精神状态不佳影响发挥;
由于发挥不佳,故而每次考试都无法如愿以偿;
渐渐地,本职工作不见起色,喜欢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开始,公务员考试也没有得偿所愿......
于是Amy一边焦虑不安,一边继续备考公务员。
她深知自己出身贫寒,如今的工作更是收入微薄,因此在她看来,收入高才意味着自由的可能。
而想要改善收入,在她看来,就一定要考取一线城市热门职位的公务员。
三、孤注一掷的努力,有可能只是慌不择路
第二次咨询的时候,我带着Amy做了些建设性的探讨,例如:
1、你对自由的界定到底是怎样的?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
2、你忍辱负重做一份不喜欢的职业,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么?
3、收入丰厚的标准是怎样的?你认为赚多少钱才能去发展自己喜欢的爱好?
4、假设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城市的公务员,你真的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吗?
等等。
Amy终于发现,原来问题不是出在换个环境上,而是源于数据类的工作内容是她不擅长的,她从小到大一直按照父母的意志塑造自己,从来不曾真正关心自己是谁,又到底想要做什么?
四、真正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1、理想的职业方向建立在自我需求和特点上,兼顾生存需求和社会期待
按照Amy之前的做法,她无疑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由于长期忽视自我,Amy从来不曾认真考虑工作的内核,例如,这份工作的内容是怎样的,是否适合自己的特质,是否契合自己的诉求和目标,等等。
2、职业转换的核心无非两点,一是环境,二是内容。
从大学开始,Amy就一直在和自己讨厌的数据打交道,导致内在动力匮乏,出于“补偿心理”的作用,Amy会把目光聚焦在职业的外在回报上,例如收入、社会认可度和地位等。
越是过分关注外在因素,越是容易忽视内在需求:这份职业不论从内容还是走向分析,都和Amy想要的东西大相径庭。
也就意味着,即便Amy幸运地考取了目标单位的相关岗位,她的痛苦依然存在,而那个时候的Amy只能继续伪装或麻痹自己,在他人认可或羡慕的目光里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
3、打破束缚,寻找多种可能
随着思路的打开及背后逻辑的梳理,Amy最终发现,原来自己之前这些年闷头考公务员,竟是一种回避内心、慌不择路的投入,她像是患上了瘾头一般,越是考不上就越不甘,越不甘就越是孤注一掷。
经过完整系统的咨询,Amy的职业图式渐渐清晰了起来,结合她的职业图式,我给她提供了三条突围建议:
1)、积极和领导沟通,看能否调整到文字相关的岗位;
2)、如果1)行不通,不妨再大胆些,结合专业背景(经济类专业)及未来发展方向(文字工作),寻找经济类平台或栏目的文字采编类工作;
这部分需要Amy在咨询结束后搜集足够的信息,积极寻找适合的平台进行职业起步;
3)、如果Amy后期还是想考公务员,不妨优先考虑和文字相关的岗位。
做完咨询后的Amy长舒了一口气,她笑着说,之前自己以为就快要走到绝境了,这才发现原来这一切,竟是自己给自己做的“局”。
五、尾声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如今的Amy依然活跃在体制内,不过是在宣传部门。
原来,咨询后的Amy找单位领导恳切谈了一次,领导告诉她,内部调岗不太现实,不过下面的乡镇需要村官,如果Amy愿意过去,倒是可以申请到宣传部门工作。
Amy欣然同意。
Amy的家人一致反对,认为女儿的脑子一定进水了,放着好好的办公室不呆,非要下去做村官;然而这次的Amy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她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Amy把乡镇宣传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对接相关资源,为当地居民开办幸福课堂,久违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将Amy紧紧包围,她享受着助人的快乐、自主安排工作的自由、做着喜欢的工作内容,同时拿着一份稳定的收入。
Amy还有个小小的梦想,她还想打算把乡镇里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她还能出版一本小说。
“其实活着还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于风景多美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三毛。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