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村民们大多找本村人结婚呢
张静静:彦国叔,想跟您请教个问题哈,为什么村民们大多找本村人结婚呢?我看好多妇女都是嫁在本村了。
你这一问,让我想起了邯郸资深文化人张胜女,她今年应该72岁了。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随着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工作组来到王金庄,和她一起在这里蹲点的还有王晓明(现中央电视台记者)。王胜女写过一段话,第一次表述那个特定时期的婚恋文化:
王金庄没有电,乡亲们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电视,外面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到了晚上,他们只能待在家里。守着煤油灯打发时光。一些年轻人不甘寂寞,再冷的天也要跑出来寻开心,找乐子。他们站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两边,借着月光谈情说爱,沟通感情,这个习俗在当地被称为“站街”。
张胜女的描写有点浪漫,还“借着月光!”那里敢借月光?那时我们小孩子晚上满街跑着玩儿,发现一对对男女都在暗处,偷偷摸摸的,不敢让人认出他们的面目。我们还要数数一晚发现了几对。
赵树理写过“快快办”,意思是,女方一旦有意就得抓紧点,快快定了,免得夜长梦多,免得听了不同意见弄个鸡飞蛋打。
单干时,各家种各家的地,男女不在一起干活,接触很少,要给儿女定婚,男到女家提亲,先找女方亲戚,让女方姑姑姐姐大姨小姨等人做媒人,如果同意,找阴阳先生看个好日子,不见面也可以定婚。
大集体时期一起劳动,男女交往的机会多了,晚上还可以到“老地方”说说悄悄话。正好被张胜女捕捉到了“借着月光谈情说爱的风俗”。
那时,体制上不许弃农经商,交通上走不出大山,学制上不到外面读书,圈子就这么大,与外面的世界缺乏联系,姑娘不可能嫁出去,媳妇也不可能娶进来,
我的媳妇,就是大人说好的,确定关系之前,亲戚约我们站街说说话,能说在一疙瘩就定婚,说不在一起就拜拜。
还有一种现象是当时穷,人多地少,种地远,一批女子嫁到邻村,嫁到西坡村石井沟村的最多。一般由大人说合亲戚联系。
张静静来王金庄调研,大多接触到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以看到好多妇女都是嫁在本村。
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街现象消失了,都改到家里。我的邻居男孩到一街说媳妇,进门就给准丈人说“我来说媳妇了!”大人看年轻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率性直爽,很快就定了。有一个同事定婚是我做的中间人,由此我发现,男方不到女家走一趟是定不了的。
下一代出嫁迎娶也不限于本村,我的两个儿媳一个在县城定居,来自于东北,一个在省会定居,娘家在邢台,奶闺女在首都,婆家祖籍保定,侄子媳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少数民族的。
女生通过考学,在外面有了工作,嫁出去的也很多,还有在美国的。
时代在变革,男婚女嫁已不限于本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