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交往
2023-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观点哥
交往一直是人和人避不开的关系。老先生孔子,毫不含糊地把它列为人际伦理之一: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可现实实践中,人们连这个起码的礼数都难尽到。因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人的心理“交往”也存在歧异。想让人和人平等交往,依礼而行,还真是一大社会问题。
礼交往规则在亲密关系尤其是血缘关系间,尚好一些。但社会关系复杂了,人和人的信任有危机了,礼交往的互动感、亲近感即会受到挑战。
熟人社会背景下,称兄道弟、呼叔唤伯的关系因为交往的纽带松驰,都会面临“六亲不认”的结果,多年不来往的朋友、同学、同乡间设置防火墙不是很正常?
为健康社交计,交往之礼不必缰绳自缚,大可弹性视之:给个人意志留下广阔自择空间,有意多来往,无意可疏懒。不必道德绑架,更不要人品责谴。
你想,人性适意了,人心不憋屈了,只为个人尊严考虑,不为迎合谁人存在,弹性交往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吗?李白“平交诸侯”的人格不也正大彰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