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伪装成“情商”的下三滥人格
我大学认识一个女生,外表和小绵羊一样柔软,也特喜欢向男同学细声细气的半撒娇的求助:哥,帮帮我,求求你了。你甚至可以想象一个小女生扭捏着向你求助的表情,以及感受到男子主义的热血沸腾,她什么专业第一,课内外活动丰富啥的,党员啥的等各种世俗意义上的亮眼,很大程度归功于此,对不熟识的人来讲,是很难发现她的软话“三板斧”是如何在人际间有余的:“谢谢;对不起;哥,求求你”。然而这是否属于女生圈中的“绿茶”文化我尚且不论,重点在于她曾经谈及到“情商”一词,照她看来,我是比较幼稚,不懂人情事故的,她少有的发表的太多中,是叫我圆滑一点,我是觉得,这个词儿大概是个中性的,然而从她嘴里说出,总感觉不是个味儿。
她的“情商”或者说是“成熟”可以归纳如下几个特点:
1.绝不发表任何态度和观点,对任何人任何事,不论亲疏远近,随便好闺蜜如何和她诉苦和交心,“嗯,啊,诶”即好。永远听别人说。而当她有什么烦恼时,自己说,别人给建议,之后下次再说同一个问题,我问过她,她坦白说别人帮不了她什么。她打心眼的不信任别人,然而她就是要浪费大家的表情。
2.对别人发掘的问题,作为知情人,永远闭口不提,任你如何问,她就有百般办法让你问不出也发不出脾气,比如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比如直接装糊涂没看见消息,或者忘了说过的事情。对别人的八卦知根知底,别人挖不到她的半点消息。
3.不拒绝也不接受,难办的事儿不回答,不置可否,简单的事儿都答应,但就是不做,画饼技能和领导有一拼。把人坑了,说几声常用的“对不起”,但是下次还敢,反正就赌一些人好了伤疤忘了疼。
于是此3点,甚至可以帮她在两个互相敌对的团体中同时获得帮助,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是朋友。也特别适合多个男生同时追求她的局面,本着绝不得罪的原则,统一不接受也不拒绝,直到末了找了一个一群男生加一块也比不过一个优秀的男生做男朋友,却仍然不公开。于是,她就这样凭着这样的“情商”和圆滑,在一群的凡人眼下既得名又得利。
而我实在骂不出什么话来,只得借用一下别的大佬的真知灼见。
情商这个词有时挺让人讨厌的。
更重要的是,情商这个概念还以一种貌似价值中立的措辞取代了“市侩、马屁精”这些三观不正的词汇,成了工商业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一环。
换言之,我觉得把“感知人情冷暖、捕捉笑点”这些Sheldon式的智力半残人士特别缺乏的能力纳入智力的范畴,把“小市民、趋炎附势、不要脸”这些三观不正的词从情商这个概念中解放出来更好,这不仅可以正三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智力、道德等现象。
毕竟,懂不懂人情世故是一回事,要不要脸是另一回事。前者是能力,后者是意愿。人们完全可以深谙人情世故却依旧严正为人,也可能抱着一颗热切钻营的心,却因看不清形势而时常吃力不讨好。
来源:学术星球
一个词好好的,真不想看见有一些人把它污染到无法使用的地步。
公众号“纯白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