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写文振委🌹备文简友广场

丝瓜汤的启示

2025-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半册闲书

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丝瓜汤”本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一道家常菜。可最近,它却意外地成了一个网络热梗。起初,博主@累子拍的一系列丝瓜汤段子,是为了用幽默的方式展示现在一些家庭里沟通的现状,但围绕丝瓜汤却传达出一种“精妙”的家庭氛围,经历过的人都能一秒共情其中的无奈和压抑。

最经典的莫过于在双方争执过程中说“肝火旺喝丝瓜汤降火气”这种把结果归结于是对方身体有毛病的操作。此后,由于各种“丝瓜汤文学”语录过于“实用”,被网友开始各种二创整活,使得该梗也随之爆火出圈。

也有网友替长辈们辩护:“我能理解原视频想表达什么,我也不讨厌这个梗。只是长辈这辈人,可能一辈子就待在小地方,没什么话题可聊,只能反复说孩子的事。你会觉得烦,但他们也是真的不知道还能聊什么。”

这段话里,带着一点理解,也带着一些无奈。

每个人读这碗“丝瓜汤”,相信都能产业共情,我也不例外,并且我就是那个让喝“丝瓜汤”的人。只是没有让喝实际的“丝瓜汤”,倒让“丝瓜汤”背了这个黑锅。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重复着相同的话,没完没了的叮嘱,并不是出于恶意。我们跟他们聊不来社会热点,也没法理解年轻人的精神困境,只好用最熟悉的语言,比如“吃饭了吗?好好吃饭,别乱吃东西”、“多穿点,别感冒了”、“睡早点少玩手机”来维持对话。

这种有限的表达,落在孩子身上,可能就变成压抑和误解。孩子觉得大人整天管着他,没有自由,有时就不耐烦;我们却觉得孩子不知好歹,生在福中不知福,白眼狼。

仔细想想,如果只是以上对话,倒也无可厚非。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是想将我们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什么“我是过来人,听我的没错”、“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以经验、老话来教育孩子。

孩子如果不听,就会心里不舒服。孩子如果全听,那会怎么样?那他就是大人的翻版,他还能成为他自己吗?

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孩子能成为他自己,那碗“丝瓜汤”,他愿喝就喝,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就别在强迫了。

孩子也请你记住,“丝瓜汤”绝对不是毒药,喜欢就喝,不喜欢就多解释解释。

好的沟通方式,是一剂良药,像花儿一样,彼此让一步,就能都良好生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