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备课方式 改变学习状态

2022-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送柳音

全区同备一节课,集思广益,整合优质资源,并实现了共享。老师们使用“同备一节课”资源同时,也进行着二次备课。备课资源的丰盈,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教师课堂的改变,促进的是学生的改变,实现了学习的真正发生,也把原本的“讲台”变成了学生们的“展台”。

1.课堂从“传递中心”变为“对话中心”

以往的课堂是信息单一传递的过程,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忽略了。在使用同备一节课资源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正在变成一个对话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更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

2.学生学习从“个体学习”变为“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往的小组合作并示真正发挥合作的意义。使用“同备一节课”的课程资源,老师们有了更多的借鉴与思考,能够学生围坐在几堆课桌前,展开合作学习。教学不再是划一的同步教学了,也不再是学生的个体学习,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也不再是听众。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调动起每一个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这就使得不会有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被遗忘。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带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体会合作学习的的乐趣。

3.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借鉴优秀教师的优秀课程资源,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经验,指导自己的演技派扶梯旁实践,老师们努力做到把学习的机会真正交到孩子手中,真正理解着学生的学习历程,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理解、尊重、支持和助力。敢于放手,信任学生,学生能全身心投入,产生疑问并能带着疑问与他人合作探究,最终形成新知,这无疑是真实学习的开始。学生真正开始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浅表”走向“深度”。

给学生一个舞台还课堂一片精彩

——“全区同备一节课”带给学生的变化  (道德与法治组)

本学期,全区进行了同备一堂课活动,这对提升课堂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担任道法课的老师大多都是身兼多职,他们很难精心备好每一课,全区同备一堂课,为我们的道法课堂提供了优质资源,让道法课堂更加精彩。半个学期来,在校领导的关注与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努力下,在全体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的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一、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独立性,有了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权利,有了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前设定整体教学内容后)学生(学习小组)可以自主地选择(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途径等。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权利、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师生互动关系得以真正体现,学生实现了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独立(通过网络、学科间的联系等)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阅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课堂教学使“盲区”得以关注,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优秀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造了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每堂课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即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科学的引导的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与发展。

今天的课堂,真正成为了所有学生共同展示、发展的课堂。

四、学生的个性有明显变化。

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激活思维、张扬个性。课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表面的变化,而是来源于心理、思想上的转变,是一次质的蜕变。

五、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有明显提高。

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为了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彼此之间也会自然地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的体验。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初低垂脑袋进校的学生“敢说话”了,“会说话”了,“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同备一节课,让科学探究流行起来

——“全区同备一节课”带给学生的变化 (科学组)

实施全区同备一节课之后,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例如《电磁铁》一节,本节课从电动小车比赛引人,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再如《日晷》一节,学生改变了以往得被动听课,自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小组之间不会的问题,再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以前的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现在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极大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连以前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主动开始举手发言了,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营造氛围,开展有效探究。

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发现规律。《电磁铁》一节,通过拆解电动小车小马达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接着设计了制作电磁铁环节,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通过实验前的“温馨提示”,对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去实验、观察、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实验的效果。

三、注重实验后的交流与讨论。

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电磁铁》一节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的性质。除此之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倾听能力等。

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验证问题一解决问题”等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电磁铁有磁极吗?”环节,先让学生猜想电磁铁有没有磁极,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大家达成共识后,再小组动手实验验证,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