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一)
2018-10-27 本文已影响9人
周不癫
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华杉读透孙子兵法] [兵法] [格局拓展] [思维]
目录
这本书的开始的目录和其他书的目录都不是很一样,细读一下,其实真正的精华已经被提炼到这些看似长长的目录中了,将这些目录的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一张最好的学习地图和日后的对照表。
自序
第一章 计篇第一
-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 孙子的敬畏心
-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之五事
- 上下同欲者胜
-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
-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 为将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军法
- 所谓“道”,就是软实力
- “五事七计”,而后知胜负。知胜负,而后举兵决战
- 正道与诡道
-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
- 计策都很简单,就那几个,关键是戏怎么演
- 成败无定,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
-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
-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贪是第一
- 不能胜利就要等等待
-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 示弱不是羞耻,争什么不要争气,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
- 疲劳战
- 我们为什么会中“离间计”
- 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
- “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
- 附录:《计篇》全文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孙子兵法中的“计”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这里的计和“三十六计”中的计不是一回事。《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的书。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
“计”是计算实例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做“五事七计”。
**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孙子的计,相当于咱们现代管理学将的SWOT分析,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胜。比较这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在战前就能判断胜负。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
**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简称*“赢了再打”*。
>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为篇首耳。 ---------杜牧(唐)
####**孙子的敬畏心**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生之法,是先胜而后战之法。**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之五事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篇》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所以道就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是上顺天时,**”地“**是下知地利。同样一件事,有时机才能干的成,时机不对就不能干。
**”将“**,是委任贤能。
**”法“**,不是国内的法治,是军法。
用五事校计彼我之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
####**上下同欲者胜**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计篇》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问人民支不支持战争,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为国捐躯。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计篇》
兵家讲天,应说有三层含义。
- 天下大势,顺天应人;
```这一层是大形势,大战略,举兵前已经定了。```
- 所谓夜观星相,望云望气,龟灼占卜;
```这一层说的最多,但都是宣传给别人听,"以惑下愚",自己从来不信,如姜太公所言:“智者不法,愚者拘之。”```
- 寒暑四时,天气预报,利用气象条件作战。
```这一层如吴起兵法所讲的疾风、大寒、盛夏、炎热之类,因其厉害而制宜,利用气象作为武器作战。```
所以中国人说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里面主要也是人和。人和是自己人的和。天时是天下人之和。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计篇》
*行军,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
这是孙子对“将”的人格排序
- 什么是“智”?
```能谋虑,通权变。```
- 什么是“信”?
```就是赏罚分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错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赏。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因为很多时候你不是最高统帅,不是国君,不掌握赏罚的全部权力。但是你也是一级领导,也要带兵打仗。这种情况,*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所以信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种人格力量。首先你心里要装着对方,这点很本质。心里没装着,就没法真信。其次你要有能力让对方知道。别你装着他,他却不知道,他跑了。```
- 什么是“仁”?
```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
- 什么是“勇”?
```勇,就是决谋合战,当机立断,勇往直前,没有勇,一是决断不了,而是好不容易决定了,执行又不坚决,老想缩回来。最后真把自己缩没了。没有勇,就做不成事。```
- 什么是“严”?
```严,以威刑肃三军也。
所以做人,靠什么不要靠靠山。你的靠山跟别的山稍微磕碰一下,你就粉身碎骨。你以为你是山的一部分,但一阵风就会把你刮下山崖。如果靠山倒了,那更可怕,靠在那山上的人全被活埋。所以君子行中道,靠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安身立命,遵纪、守法、知止。找靠山,是小人之心,也就只能是小人的命。```
**“明”**,就是要把下属的表现一一看明。临阵之际,是谁冲锋陷阵,是谁随后助势,是谁拼死阻击,又是谁见危先避,全部看明记清。
在平时,每个人办事的勤惰虚实也逐细考核。这样奖惩就能及时准确恰当。作为将领,是否身先士卒倒在其次。因为你往往是在后面指挥,不是在前面冲杀。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计谋高超,指挥若定,而是分配公平,谁有什么功劳你都清楚,都能准确衡量赏罚,则个个放心,人人奋勇,都给你卖命。
**所以做领导的,不要只关注事,要关注人。**不要事情办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要对在办这事的过程中,你手下每个人发挥了什么作用都非常清楚,并能作出奖惩,你的事才能越办越好。
曾国藩说,以“廉明”二字为基础,“智信仁勇严”可以积累而得。没有“廉明”的基础,自己不能服众,赏罚又不准确,“智信仁勇严”也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