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自救指南:没关系,放得下想法社会热点

又说“佛系”青年

2017-12-23  本文已影响138人  月亮直射点

拖拖拉拉,终于在半夜写完这篇形势与政策时评,作业下周交,憋出两千多字太不容易,发在这里蹭一蹭热度,算是文尽其用吧哈哈。

又说“佛系”青年

2017年12月11日,微信公众号新世相发表推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总结了一批90后的“佛系”生活处世态度:“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引起朋友圈转发热潮,许多人大呼准确,主动给自己贴上“佛系”标签,随后又有人跟风造出“道系”“儒系”等新的标签互相调侃。

看到那篇文章时,我也深有同感,哈哈一笑,遂随手转发。后来发现大家对所谓“佛系”这一说法上纲上线,褒贬不一,还有人结合社会历史等知识分析此群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批判社会,发起牢骚。12月13日,《人民日报》就这一热点话题发表了评论文章《也说“佛系青年”》,文章首先指出“佛系”一夜走红的原因在于抓住人们生存压力大这一社会痛点,但也只能作一时嘴上说说,不能奉为圭臬。随后又举乔布斯、张三丰一西一中、一今一古二人小处不拘一格、大事一丝不苟的例子,举鹰、虎平时随意、猎时凶猛的例子,警示抱有“佛系”心态的年轻人,“总得有走心的地方”,不能“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但是公众似乎对日报这篇以辩证眼光看待“佛系”的文章并不买账,在知乎“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关于佛系青年的文章?”这一问题下面,高票回答无不是批判社会、批判日报的。诚然,高票不能代表合理,知乎的各种问题下面有太多耍嘴皮子的高票回答,只有故事和情绪而鲜有人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且用户往往只是因为它看起来畅快淋漓,情绪富有煽动性就冲动点赞。不过,撇开所有这些主观因素,我对人民日报的说法也不敢苟同。

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几句:“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大剪刀”、“饿死”这样的词汇是否太严厉了些?新世相原推送开头已经表明,“佛系”不代表丧文化,而是“压力和焦虑下,年轻人的自我消解”。日报虽未明言这种消解方式不可取,却试图借助所谓辩证法否认“佛系”的正面效应,强行给他们灌鸡汤,让出家人怎么喝得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90后在这个口号最响亮的年代里长大,我们面对的压力、背负的期望并不比父辈少,看到的希望却不比他们多,加之相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社会文化的转变和个人价值观的多样化……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年轻人不再完全单纯地化压力为动力,而是不得不让二者相互抗衡,此起彼伏。

自认为是一名资深“佛系”90后的我,也想从自身的角度理一理、谈一谈自己对“佛系”的认识和看法:我认为“佛系”只是一个标签,它的内涵是丰富的,不能将其简单归类为消极的人生态度甚至丧文化。在某些方面,“佛系”甚至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以“佛系恋爱”为例,新世相原文说一对异地恋的年轻人有着各自满意的工作,平时不过分依赖对方,商讨事情很随意,偶尔争吵过后也能主动冷静和好。也许在别人看来,他们的爱情太平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爱情不可能永远是花前月下,长久的爱情更离不开柴米油盐,两个人能将异地恋坚持下来更属不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恋爱中,“佛系”何尝不是成熟和独立的表现呢?

又如“佛系养娃”,一些90后父母更喜欢让孩子自由发展,度过快乐的童年,而不是过早迫使孩子学习技能,为将来做准备。我国于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社会对教育空前重视,教育机制的新弊端也渐渐浮现,亲身经历过的90后最有体会。90的父母往往是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来教育他们的,被繁重的课业、五花八门的课外班轰炸过的他们,更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因此,可以把“佛系养娃”当成父母们对过分激烈的教育竞争的自发缓解、对现有教育弊端的自发止损。

当然,上面说的是出身较好的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90后父母。在中国农村,有许多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的90后,根据我个人的观察经验,他们仍不敢“佛系”养娃。按照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拼尽全力培养的娃儿们,长大后也不一定比“佛系”父母放养的娃儿有竞争力,而两种方式养大的娃儿未来都会面临压力和焦虑,都可能“遁入佛门”,这才是可悲的地方。

“佛系”食客和“佛系”买家则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穿的需求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衣食在现代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不仅仅表现在“恩格尔系数”上,更表现在观念上:一方面我们不愿意花过多时间纠结这一顿吃什么,因为吃什么都不错,而且在正餐以外,我们还有很多选择;另一方面无论资金是否充裕,我们都强调理智消费,不盲目跟风,不攀比,这是价值观上的进步。“佛系”打车就更有人情味,不麻烦出租司机,自己去找车,这不是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被误解最深的莫过于“佛系”员工,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主要的批判对象也是他们,以为“佛系”就是不思进取,其实不然。“佛系”员工也会认真工作,努力加班,他们只是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更加从容淡定,并且更倾向于公平竞争,用实力说话而不钻研取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所谓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固化的问题也存在于我国,出身平凡的年轻人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可能彻底摆脱焦虑、悲观情绪。在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只有看淡成败,才能百折不挠。“佛系”年轻人再悲观也悲不过那些跳楼自杀的年轻人。

在“佛系”流行之前,就有人提到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著作中的“低欲望社会”现象:“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他们认为这种“丧文化”也已经在中国萌芽,对社会发展不利,应当引起重视。看过一些报道后,我觉得他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但是历史发展自有其规律,不是说“人是会思想的苇草”吗,这些年轻人更是会思想的苇草。不要忘记日本还有“小确幸”,在物质精神生活都极其丰富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对个人命运的真相和本质看得更加清楚,他们口中“都可以”、“没关系”是对钱权至上的庸俗价值观的反抗,而非妥协。

继“佛系”之后,“儒系”、“道系”等各种系陆续上线,最终几乎所有的群居动物们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系来对号入座,加入这场网络聚会耍耍嘴皮子。有相当一部分90后并不愿意被加上佛系的标签,他们喜欢成群结队去网红店买吃买穿,双十一会等到零点结算购物车,小长假会满世界吃喝玩乐,他们仍然有激情有理想,提高了国民平均消费水平,填补了“佛系”同龄人留下的坑。可以看出,“佛系”年轻人并不会独霸天下,何况他们也没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在一个提倡信仰自由的时代,作为年轻人口头上的信仰,“佛系”至少是应该被接受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