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农人物 | 以“德正”立言、行事的苏农创始人、晚清知府何刚德 

2018-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农不吃冰

江西、苏州知府

        42岁那年,何刚德从京官外放江西,先后被荐为抚州、建昌府知府。路人谓“太守太年轻”,他特以接印之日留须。 在江西,继续勤勉工作、体恤百姓、造福一方。

        “劝农”是知府的重要工作,“九推郑重劝农典。五郡回翔守土官,揭起朝珠亲秉耒,黄童白叟堵门观(何刚德《话梦集》)”。官府每年要举办“劝农”仪式,届时,知府要脱去补褂,揭蟒袍与带子,手臂上斜挂朝珠,亲自秉耒驱牛,有司随后播种,往返九次,仪式终告结束。“芒神迎罢待春回,安置芦棚鼓吹催,唱到三鞭成礼退,部民拍手夺牛来(何刚德《郡斋忆旧》三十二首之一)”。劝农结束,要在芒种季,举行仪式,然后再进行迎春仪式,这也是知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每年都要隆重举行。对行“鞭打春牛”之礼,何刚德在诗的注解里这样说明,“迎春日,将芒神土牛舁(抬)回,安置在小亭,待春到时,行鞭春礼。三鞭打后,土民即剥裂土牛,各夺一块回去,以取吉利,例不禁也”。寥寥数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官民共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迎春图。

        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重农守土责难宽,地据高原易旱干,默祷心潜时有应,九年从未诣斋台(何刚德《郡斋忆旧》三十二首之一)”,意思是说,他深知守土有责,农业问题与天气密切相关,作为父母官,每天心里默默祷祝,风调雨顺,欣慰的是,在江西几年,从没有因为干旱而去斋台求雨,尽管那里地市高峻容易干旱。工作之余,为了地方学子能科举成功,他还亲自编了两本学习辅导参考书或者叫科举考试秘籍,一本叫《论纂》,一本叫《资生要术》。他还组织六县之才,考究逾年始成,编写了《抚州农产考略》(上下卷)。他开风气之先,改兴鲁书院为抚郡学堂。他在诗中这样写道,“书院俄然改学堂,当年我也亟更张,事逾七日承明诏,风气开先喜欲狂(何刚德《话梦集》)”。记述的是辛丑农历八月初六,他废了兴鲁书院为抚州学堂,过了一星期,朝廷下诏书,“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学堂”,人家都认为他先得到消息,其实没有,是何刚德对形势判断敏锐和准确 ,冒险先行一步而已。为此他颇为得意,因此有“喜欲狂”之句。学堂改名后,还亲自进行绿化设计布置。“树木树人本同心,划地成场用意深,夹著芙蓉种杨柳,喜看万绿顺成阴(何刚德《话梦集》)”。他觅得一块地方,把地划成半月形,沿着沟渠夹种杨柳、秋芙蓉,清明日冒雨亲自督查栽种。他深感治理一方责任重大,“政繁赋重税拂群民,夙夜兢兢惕败名。清闲蒙庥承谬誉,能无愧色到半生(何刚德《话梦集》)”。在江西为政八年,卸任时当地士绅给他树“清政碑”。

      后到江西建昌任知府,又新创郡学一所。刚落成,就奉调苏州,也即光绪33年(1904年)从江西到苏州任知府,历时6年。何刚德一如既往,努力耕耘,治理苏州,颇有贡献。有关记载有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参加南洋劝业博兴会   

        何刚德是一介书生官员,但是颇有经济头脑。他很重视地方经济,“劝业新猷盛一时,郡中物产各搜奇,大藩财富疆有昔,未睹民康感左司”此诗记述的是,南洋开劝业会一事。苏州物产丰饶,风物清嘉,何刚德非常重视这一次劝业会。他亲自组织征集苏州当时很有名气的特产如丝绸、刺绣、宋锦、茶叶、显微镜、标本、船模等送去展览,让其从苏州区域走出去,用他的话就是“珠宝锦绣、技巧器具,灿然具备”,这大大提升了苏州名特优产品的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

主持修复寒山寺   

        太平军攻入苏州城,所到之处,破坏极大,寒山寺也未能幸免。满目苍夷,“钟梵销沉、萝蒿塞径”。在江苏巡抚程德全等的全力支持和努力下,知府何刚德组织经费、人员加以修复,并把日本领事白须直送来的樱花栽在院子里。1911年竣工,落成典礼相当隆重,时任江苏巡抚程德全参加,并由其出面邀请各国驻沪使节光临。有诗为证:“枫桥斜畔路三叉,畚镲期成趁放衙,十七年来如昨梦,不堪肠断两樱花(何刚德《话梦集》)”。这里的两樱花树,即是程德全邀请各国公使来参加修复竣工典礼,日本领事送来2棵樱花,栽种于寒山寺。

创立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   

        伴随西方教会教育、洋务维新新式教育、清末新政等影响,晚清民国时期全国兴起一股建设新式学堂的热潮。光绪二十七年(1901)初,清朝廷宣布实行“新政”,兴办新学、改革教育成为“新政”的重要内容。于是兴洋务、办新学,学堂应运而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强调国民教育,注重实业教育。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又重新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个章程制定了一整套新式学堂的教育管理制度,如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颁布《学务纲要》:“至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亦须有一总汇之处以资管辖,宜于省城设学务所一所。”并规定设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计为主力”;《奏定实业学堂通则》规定了实业学堂宗旨:“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分实业学堂为农业、工业、商业、商船、水产等类。随后还颁布《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考试章程》等等。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立停科举之诏》:“著即自丙午(光绪三十二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正式设立学部,统辖全国新式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次年四月初二(1906年4月25日),朝廷谕令各省提督学政,改设提学使司。提学使司取代原有提督学政,管理全省教育事务。江苏提学使署设两处,分设在江宁、苏州两地。据民国《吴县志·职官表七》记载,江苏提学使署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为省级衙门),地址在长洲县治南,沧浪亭之北,由原近山林行台改建。秩正三品,专司学务。但前后仅六年时间,至辛亥革命后即废止。江苏提学使署在苏州的设立,对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筹划和推动作用。历来重视教育的苏州成了创办新式学堂的急先锋,出现了政府提倡、官吏督促、士绅热心的局面。在此时期创立了一批数量可观、类型多样的新式学堂。至辛亥革命前,苏州共有自办新式学堂120余所,构建了小学堂、中学堂至大学堂不同梯级和普通学堂、师范学堂、职业学堂为主的教育体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部颁布新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申明:“学堂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培养通才,首重德育;并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诸端定其趋向。” 科举废而学堂大兴。随着维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兴办近代学堂成为有识之士的普遍需求,农业学堂也随之而起。提倡农学、振兴农业是当时清廷一项迫切的问题。而在创办新式学堂过程中,苏州各地官员都顺应潮流,积极筹划和经营,创办了多种层次和类型的新式学堂。就苏州而言,除了兴办许多中小学堂和女子学堂外,又设立了多所专业性学校。如苏省官立法政学堂、苏省铁路学堂等。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

        据《光绪朝东华录》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署理两江总督端方奏,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苏州现虽有农务、工艺两局,然非施以完全教育,成效终不可期。拟设实业学堂一所,分农、工两种。此举于国家本计,民生职业,地方财赋,关系甚大,非可缓图,当即择地建学堂,迅速举办。”何刚德在日记体《客座偶谈》提到:中国根本之计,还在于农。农业乃救国之一道也。

        1907年,苏州知府何刚德以“学堂已多,乃创立农学堂” (即苏州府立官立农业学堂)并亲自任学监(校长),从此,苏州诞生了一所农业实业教育的学堂。

        何刚德创设苏州官立农业学堂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又重刻《抚郡农产考略》。在辟疆园为《考略》写后跋,曰:“丙午(1906)衔命来吴,除守苏州。苏东南大郡,腴沃甲遍国。顾自兵燹后,荒田不下数十万亩,而士夫,农人之学莫为提倡,世变日极,游旷日多,可忧孰甚”。“并立农业学堂于吴县漕仓旧址,附辟试验场焉。校成,诸生肄业其中者,则令以时各归其乡土,调查农产,纤悉返报”。阐明了创立苏州农业学堂之目的。苏州农业学堂的创立,为苏州乃至全省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维新诏罢制科年,学校如林乍改弦,更使生徒弟知稼穑,吴中风气此开先(何刚德《话梦集》)”。他在诗的注解里这样写道:“余到苏时,因苏州书院已改为学堂,独农校尚未付阙如,余乃创设专校,以开风气,意亦以为实事求是也”。他聘请东洋留学回来的农学专业的人为教习,乃告知曰:“农学以选种杀虫制肥为要素,宜按程序分浅深教之,以资实效”,但是无法进行试验。“舍东偏地有余,分科植物事耒锄,腐儒也解谈新政,重读人间种树书;立苗概种备良规,明效收于刈获时,一穗累累三百颗,乡农动色诧神奇”。农校划地六亩作试验场,科学指导种田种稻子,初见成效,产量几倍于自然农业生产,丰收时老农群相诧异。另一首“阊胥度地及城阴,垦遍荒芜用力深,不尚虚文求实事,劝农呕尽济时心”,记述了他利用阊门、胥门城墙根下的荒地进行开垦,作为农事实验。

开凿公用自然水井   

        何刚德从小在福建,习惯了山清水秀;在江西更是山高水长,清流潺潺。到了苏州,虽然那个时候的苏州,小桥流水,河水清澈,但是居民生活、洗衣、淘米、涤便器都在河埠头,他觉得秽浊不堪,下决心改变这个习惯。于是从京师延请匠人开凿东洋井三口(即自然水深井)。他在日记里说,当时人们还心有疑虑,汲水者“裹足不前”,认为井水有毒,不敢取水,“苦劝之而卒不应”。“淘河百计苦无由,凿井东瀛法可求,怎奈居民安惯习,浊流声价重清流”,他很无奈,当然后来就不成问题了,百姓受益无穷。

建造苏州第一座市民公园   

        “百度维新具苦心,课农余事创园林,手栽二万二千株,异日终余蔽芾荫”一诗中,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苏州知府何刚德给苏州市民建造了第一个开放式市民公园。 公园名为“植园”,地点在现在南门到胥门之间 。园内杂植松杉柏及梅各种数百株,小秋树百株,杂树不计其数,园外种植桑万株。

监制金砖生产   

        何刚德在京城为官时,经常有督办勘察修建工程任务。他深知苏州产金砖的用途和价值。“金砖备供库储颁,宫庙需材岂等闲”。他说,金砖乃苏州供物,凡坛庙宫殿工程需用者,向由苏州府领款,督同府、知事监造,镌衔名于侧面。苏州土润工细,迥异于寻常淘土。分大中小三等,宽方五尺,后五寸,以此递降。当他发现苏州金砖生产竞争无序,质量下降且良莠不齐时,就亲自督造,遂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金砖侧面:“监造官江南苏州知府何刚德”、“监造官苏州府知事戴尔恒”、“照磨姚定信,宣统二年成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保证朝贡金砖的品牌质量。他说,假如供余,则可以另作他用,或者取以学书,或架做方几、棋盘,民间殊不易得。庚午年,正值新造一批,工初竣,未来得及朝贡,还没等运到京城,已“惊国变”,最后一批金砖,“可勘流落到民间”。他在日记里说,“近日,苏、沪两地园林触目皆是,见之怆然”。世间事变化太快,也是无可奈何,作为地方长官,他也是尽力了。

创办警察学校   

        1905年,在苏州,“庚子以前,中国无警察。余到苏后始创办,端午桥制军(两江总督端方)告余曰:以中国地大,只求一里有两个警察,年已需五万万。以全国岁入,办一警察,尚复不穀(当时岁入还未四万万),何论其他?(《春明梦录》)。”显然,端方以财力不够不赞成。何纳闷,他提倡新政,倡言立宪,讲的话怎么正好相反呢。当时何刚德考虑地方社会治安稳定很重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计,急需警察,培养警务人员时所必然。于是不顾反对,各县勉强兴办。小县二三十人,大县亦不过五六十人,民国成立后,警察对维护治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需求量增加,学校招生逐渐扩大。

        民国三年(1914)何刚德任江西内务司司长、长江豫章道尹。1922年一度代江西省长,晚年因受排挤,称病挂冠隐居上海。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江苏巡抚程德全在江苏巡抚衙门(治所在苏州三元坊书院巷),象征性挑落几片檐瓦,宣布江苏起义。瓦片的破碎,寓意着改天换地、新时代的到来。省长都行动宣布起义,作为苏州知府治理下苏州也就不言而喻。他的侄子,辛亥革命志士、爱国主义者何公敢,曾留学日本,是同盟会会员,当时联合何刚德的公子一起到家里做思想工作。两个年轻人心急如焚,何刚德面对革命大哭一场,默认年轻人的革命行动, 于是他们拿了两张白床单一拼,上面写了“起义”俩字挂上屋顶,宣布苏州光复。苏州是江苏巡抚衙门所在地,也即晚清江苏省府所在地,在当时上海也属于其管辖范围。苏州继上海实现了和平光复,等于是整个江苏省宣布独立。这不仅对江苏其余各个州县(南京除外)起到示范,也对其他省份树立了榜样,更为革命军势如破竹攻克南京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二德”革命有功,研究此段历史的专家对此有极高的评价和肯定。 

一生矢志克俭守朴

      他在日记里引用孔子的话“奢则不孙,俭则固”之语,表示:“与其不孙,也宁固吾之俭”。他在京城近20年,亲眼目睹,见证王公贵子,由奢落败,感叹“祖宗世业,守之难而失之易”。民国后期,作为前清遗老,寓居上海,生活极为简朴。他以禹圣为榜样,“但求克俭于家”,始终保持传统知识分子基本操守。

        他自己在日记里多次表示,无论在哪里为官,都是自己在署衙后面的菜地耕作菜园,常以蔬为主,习惯毕生。衣服呢,弱冠时,春夏秋冬都是夏布蓝衫,有时还会补丁。“迨至释褐登朝,然仕不去贫”。除了官服,其他家常衣服均是自制。常常想,“一屐之费六千( 折合当时铜钱六百)”,很心疼,为了节省,常常夏天购冬衣---便宜。值两陵、随钦差去吉林,风霜寒冷,披裘出关,(裘衣是舅舅送的),也是斜纹布缺襟袍以御风尘。嫁女、嫁外孙女时,都是“半举以充奁物”;想在告老还乡时在“老乡那里购一有园小屋,一庇风雨”也成为梦想,以致于晚年“归未有宅”。

        寓居沪上,当时上海已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日本洋货充斥,然而他“戒吸香烟,忌用洋袜,出门借车,饮食起居随其所欲,惟适之安”,仍以“妄用一文钱为戒”。他说:“当此欧风狂醉之秋,国奢示简也是徒废唇舌”。

        他深居简出,或与朋友偃仰啸歌,或沉浸在往事回忆中,著书立说。他的著作主要有《客座偶谈》《春明梦录》《郡斋影事》《西江赘语》《家园旧话》五种。其在序言说 “余曩有课孙草之作,意虽不专属课孙,而究限于范围。举凡世事之推迁,人情之变幻,语焉殊未及详。回忆七十年来,身世所经历,耳目所接触,几如云烟过眼,渺然而无可捉拿。夜窗默坐,影事上心,偶得一鳞半爪,辄琐琐记之,留示家人。自丁巳迄去秋,裒然成帙,退居无事,略加编次,录而存之,祗自成为一家言,本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的著作,内容涉及晚清朝廷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科举、管理、掌故、典章等等,同时也记述了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和琐忆,可以感受到他个人的才华、品行、能力、工作内容、业绩,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取材以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为准,真实性强,颇有史料价值。     

        纵观何刚德一生,作为晚清官吏,其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功勋,但是他所做的工作可圈可点,他的敬业、忠诚、为人、品德值得我们学习。何刚德表面文弱,却一身正气,行事断案有魄力,凛然不可侵犯。他“行走”在官场,能时时自警自律,谨言慎行,做到为官清廉;他在复查案件时谨慎仔细,实事求是,不妄议,不妄断,秉公执法;他一生心态平和,简朴守真,不同流合污;他顺应形势,首创警察学校和农业学堂,为中国地方治安和农业教育做出了贡献。对照我们的校训“勤勉、崇农、实干、创新”和全社会倡导廉洁奉公,修身自律的今天,我们学校的创始人何刚德已经身体力行,行为示范在先,值得我们后来者称颂、敬仰和学习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