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精神
前段时间看完《徐悲鸿》大师的自传,内心激动,久久不能平复。 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徐悲鸿三件难忘的事情。
第一件 年幼的徐悲鸿可以说从小就对绘画有了极大的热情,无奈父亲 的本意是想让他成为一个读书人, 在父亲看来一个“画匠”并不能有太大的作为。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父亲看到小徐悲鸿画的老虎 父亲指出了他的不足。就这样父亲开始培养徐悲鸿学习绘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中 ,我们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我们的父母。 作为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 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多数时候按照家长的个人意愿去管制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有父亲的指导徐悲鸿的绘画突飞猛进,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悲鸿离开家乡, 他记得父亲对自己的教诲: 每次父亲(徐达章) 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 鼓励的一面; 对于绘画出现的问题要直接指出要害所在,对于有进步的地方就要适当的鼓励孩子。 我觉得 作为孩子只有被鼓励被重视才能更好的成长。 (有时候看到的总是孩子的问题所在,却忽视孩子也是需要被鼓励 ,被需要的。)
第二件 徐悲鸿成名与夫人蒋碧薇在外生活, 每天的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不是没有钱而是徐悲鸿节衣缩食把钱用来购买其他东西☞ 他对绘画的热情 可以说说是极度热爱 到了废寝忘食的状态, 画家为了创作就要大量收集相关的绘画素材。 徐悲鸿只要是一有时间 就会到市面上 花钱购买 名家 画集 书法碑帖 , 他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这里了☞
有一天,徐悲鸿又拿着几本旧书回来,蒋碧薇满脸不高兴,抱怨道:“跟你在一起,永远只能过穷日子。”
徐悲鸿没有说话,他觉得既不能怪罪她,也不能为自己辩解。
蒋碧薇有些生气地说:“如果你真有钱,你买多少书画我都不管,但你现在是个穷学生,也该收敛起你那些爱好了。”
徐悲鸿十分不安地望着妻子,倍加亲切地说:“我多少次对你说过,我爱画入骨髓,但愿你能谅解,我总是想,你一定能谅解的。” ( 我们都知道徐悲鸿擅长画马,马在他的笔下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那你知道徐悲鸿背后付出了多少吗? 有关马的速写画稿就有上千张, 每天的作画时间超过10小时, 为了临摹各大美术馆的作品,通常是从开馆后带一点吃的,每次进去都是一天直到闭馆才离开。只有这样执着的精神,才有了后来栩栩如生的骏马。)
第三件 徐悲鸿第一次突发脑淤血,紧急送往医院。他的病情得到了 中央政府的重视, 躺在病床上的徐悲鸿问夫人 每天的药费是多少? 夫人回答: 你这是公费医疗,不用自己花一分钱的,不用担心! 徐悲鸿回答“ 虽然是国家报销,但我要知道国家这次究竟在我身上花了多少钱?我对新中国没有多少贡献,可得到的照顾却是这样丰厚!病好后,我要加倍努力,做好工作,来弥补国家为我的花费。静文,要不是病在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徐悲鸿即使两条命,也早上西天了。”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徐悲内心依然是心系国家, 而不是个人的安危。 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经过治疗徐悲鸿可以出院了, 可是他依然坚持要返回教学岗位 。可是医生的建议是回家静养,与其说回家静养还不如等死一样。 于是才有了后面掷地有声的话语: 从1917年到现在,我每天几乎在为之尽菲薄之力,如果不让我去教学生,不去接待有求于我的客人,特别是青年人,不去作画写字,我活着只是为吃饭、睡觉,就是能活100岁,形同朽木,又有什么意思?我想,活50岁和100岁,并没有多大区别,问题在为祖国、为民族作出多少贡献。活着,总是该多尽力的,我怎能搁下粉笔和画笔啊!”
一个人的生命不在乎多么长久,而是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徐悲鸿看来 50和100没有任何区别,活着如同朽木一般没有任何意义。 他是老师深爱自己的职业, 明知自己在危重期间想到的却不是自己, 而是用画笔记录下更多的作品 来回馈自己的国家。 这是他的首要任务,也是作为艺术家的职责所在!大病初愈 他颤抖着拄着拐杖走进教室,开始批改学生的画作。 他还要那么多的工作要准备, 他在和死神赛跑。 徐悲鸿这样忘我的投入创作当中 ,终于还是倒下了......
1953年9月23日,徐悲鸿从早到晚开了一天会,听的是重要报告,报告人是周恩来。晚上,他参加接待一个外国代表团,这时,他感到身体不适,便退到休息室,因脑溢血复发,晕倒在沙发上,抢救无效,溘然长逝。
徐悲鸿一生节衣缩食收藏了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他去世后,按照他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收藏品,以及他的作品1200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