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火竹言〔医理篇㈢〕之气血水——气【上篇】

2019-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厝悟藏

在中医的视角中,人体是有气、血、水(津液)构成的,但三者并非严格地区分开来,而更像是一个三色球,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它颜色不同,可这里只有同一个球。就好像气可以化成血,但同时血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气,所以中医是从整体的宏观视野去观察局部,哪怕是去观察身体最微小的变化也要站在生命的高度。一直秉持这个理念,是能否体悟到中医精髓的关键。

《灵枢.决气》有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生命离不开气,因为是气将我们的身体和自然相连接。从我们可以轻易感知到的呼吸与饮食,再到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的预感都是因为我们可以于自然环境相连接,这正是由于所有的气本是一体并可以相互融合。当然前文讨论的气是更宽广的层面,与我们之后要谈及的气在范围上略有不同,但本质上却是相通的。

一.气味

接下来我们谈谈气中与人密切相关的部分。首先说说饮食,我们吃的谷物、蔬菜、肉类、水果,在我们咀嚼吞咽以及消化之前它们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但是最终它们会变成某一种气,或者说气的某一种形式。这种可以滋养并影响我们身体的气可以分成阴阳两面。阳,名为气;阴,名为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如下的记载“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从文中我们知道饮食按照“味→形→气→精→化”的一条转变和归属路径,味可以转化归属为气,而气最终的目的是“化”,化即是“气化”(我们后文再做详细介绍),饮食摄入的气与味最终幻化成为我们的身体和生命力。

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如果从气味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饮食就很好理解“药食”的概念了。当食物自身属性既不偏阴又不偏阳,而是阴阳平衡的状态,它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濡养我们的身体,为生命提供能量,如五谷养人的说法,是指稻谷黍米等主食皆是阴阳平衡的食物;当我们的食物的属性偏于阴(味)或者偏于阳(气),它就会发挥药的作用调理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饮食中气味所体现的药性有如下记载“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人体以上为阳,下为阴。人阴不足,或阳太过时,当食阴味通下泄泻,而后阴阳调和;人阳不足时,或阴太过时,当食阳气生热发汗,而后阴阳调和。如大黄味厚,当归味薄,麻黄气薄,附子气厚等等,都是根据植物的气味属性将其入药。

味属阴,我们可以用鼻舌去感知。首先拿味厚举两个例,如大黄闻上去有些气味,尝起来确实很苦,所以它属于味厚。其二腐败变质了食物的味道很大,这是因为食物通过变质改变了其阴阳平衡的属性,变成具有厚重阴味的药物,所以人吃后会泻下不止。再拿气厚举例子,比如附子闻上去尝起来味道都很淡,这是因为气属阳,而且麻黄气厚属阳中之阳,其阴味当然就很少,所以尝闻起来味道很淡。人对药食中“气”的感知需要食用后才能体会到,比如食用附子会发热,这都是因为药食中的气影响了人体气的运行,从而产生的生理现象。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通过阴阳气味的道理就很好理解。当我们身体阴阳偏失则为症为病,这是就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将阴阳重新恢复平衡,所以越是药性强的药物,其实就是偏于阴或者阳的药食,用药方向得当则药到病除,但若辩证有误则确会药物变毒物。

其实我们生活中多数的饮食并非像附子、大黄等药物一样偏于阴阳,更多的则是既有气又有味。以茶为例,它不像药物一样具有明显的阴阳属性,也不像黍米稻谷一样阴阳融合,而是既有薄气又有淡味,阴阳自然平衡。于是饮茶,就变成人体根据自身阴阳偏离的倾向从茶中吸收阴味阳气,从而得到了很多喝茶的妙处,比如通便、利尿和发汗等等效果,实则阴阳气味之理。像茶一样的药食还要很多,读者可以在生活中慢慢观察与总结,体悟阴阳气味的道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