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远方为天职——一名中国驻外记者的英伦漫忆
作者:辣舅舅罗比(个人wx: rob828,本系列拟写30篇完整文章,约15万字。欢迎交流)
第一章 来到国际新闻“天堂”
1.1 初抵英伦
“就这么点行李?”我的旅英同事、新华社伦敦分社行政秘书陆翔一把抓住我的24寸行李箱。
他的职责是照顾所有新华社驻英员工的衣食住行,是大管家,采购员,也称得上英国范围内驾驶技术最娴熟的中国司机。
在伦敦希斯罗4号航站楼的迎客出口,他看到我的不足20公斤的行李,翘了一下眉头,怎么看我都不像是要来待3年的一名驻外记者,倒像是出门度个短假的游客。
事实是,我在国内已经做了三年半的一线记者,几乎都是在匆忙赶路中度过,随时出发,随时上路,总是在不知不觉之间,一整年的时光就不见了踪影。
这次到英国来,沿袭了一贯的工作节奏,似乎来英国就是为了完成一次漫长的采访。
陆翔个头很高,早年当过兵,他拖着我的行李,带我大步流星走进希斯罗机场的停车场,那可能是他过去4年里最熟悉的停车点了,作为司机,这些年他见证了几乎每一位同事的抵达和归程。
每个旅英同事的驻外生涯,都是从机场高速路上那个一边开车一边侃侃而谈的大管家开始的。
*** ***
这时是英国的初冬,尽管才下午5点多,伦敦的夜幕已经早早降临。
经过了超过12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因时差带来的倦意正慢慢袭来。趁我还清醒,陆翔开始给我交代第一天的注意事项,聊着聊着,我们的车就七拐八拐就驶进了伦敦市区。
车窗外,红墙白窗的民宅一排排略过,街边商店大部分都已打烊,门牌上的夜灯和设计精巧的英文店名提醒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
但我在抵达伦敦的第一天,有一个发现让我倍感熟悉和亲切:020开头的电话号码。
我此前在国内做记者,广州是我的常住地,从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国区号020,来到了大西洋东畔的英国区号020,这似乎昭示着,无论身在何处,你的生命里都有一种纽带在远方延续。
莎士比亚说的好: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从艳阳明媚的花城广州,来到典雅中散发阴郁的伦敦,我走完了记者生涯中的一段序章。
*** ***
我在国内读书一直读到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读了英语,研究生读了西方法律史。
英语源于英国,研究西方法律制度也离不开对英国法律体系的解读,这样回头看,我从学生时代就在潜移默化中接触了英国的语言和文化,但自己从没有考虑到有一天会到英国担任驻外记者。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有幸成为新华社驻广东的记者。珠三角是中国新闻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际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因此,驻外之前在珠三角三年多的历练,对我是非常好的职业起点,这是很多一入职就被安排做编辑的同事所不具备的。
在广东工作期间,我在各种条件下,参加过各种各样的采访和调查,有一回和一名同事到一个污染企业暗访排污情况,我们两个人被院子里的几十条狗团团围住,强作镇定之下,用了从书上看到的对付野猪的办法,加上确实命大,才免遭狗群围攻,我们顺利逃脱。然而第二天,我就套上了西装,擦亮了皮鞋,在一个五星级酒店里,用英文采访了来广东投资的外国企业家。
我一直对驻外记者的工作感兴趣,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买了一堆关于中国驻外记者的书来看,新闻前辈们在世界各地的采访和行走,对我这个英语系毕业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当时我还订了一份《中国日报》(China Daily),还把学校图书馆里做旧处理掉的英文期刊打包买走,这些旧的英文杂志陪伴我度过了好几个学期,在学校操场上边上,常常能看到我坐在台阶上朗读英语杂志文章的身影。
在国内正式开始在通讯社的工作之后,我也没有放弃外语的学习,在采访中经常做一些涉外新闻。我早就知道供职的单位有驻外记者的岗位,但对于自己能申请去什么样的国家驻外,心里其实一点谱儿都没有。(本篇字数1360)
作者简介:辣舅舅罗比,国内央媒驻英国伦敦记者,现归隐写作中。采访过布莱尔、布朗等三任英国首相;专访过伦敦市长、利物浦市长;现场见证和报道苏格兰公投、英国脱欧、特雷莎·梅就任首相、奥巴马访英等重大国际事件;牛津、剑桥、伊顿、哈罗等名校的常客。
以下为注释部分,不包含在打卡字数当中
(注:此为第一章第一节开篇,未完待续。明天的续写内容是“和卷福做邻居”。
我的写作思路是:在3-4天的时间里,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有层次的写作,每天写超过1000字,三天不少于3000字。这三天的内容加起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每天只完成一篇文章的约三分之一。
最终将完成约30篇完整文章,预计总共1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