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祭奠之见闻

2020-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吉祥花园地
回村祭奠之见闻

                    文/吉祥花

一位耄耋之年的大姑父去世,我回村祭奠。

9月11日上午,天气晴朗,秋风送爽,气温温和宜人。9点,我乘上绿色公交车,正感觉有点形单影只,抬眼看见了后排的一位叔伯哥哥,便走过去热情地把声招呼,坐在他身旁空着的座位上,一扫刚才的孤独之感。县城距离村子仅30里,路上有两三处站点。

一路上我看到了同村小我几岁的金丽上了车,一位本家嫂子上了车,老屋后的丽姐上了车,我感叹,怎么像是约好的呀,赶在了同一时间点!她们当中有的我们20多年未见面了,但凭着印象,我还是一一认了出来。互相问询后,得知她们同我一样,也是回家祭奠大姑父的,虽说是回村奔丧,但都因喜逢多年未见的乡人,心里充满欣喜和激动。我们能相会公交车上,兴许是托了大姑父的福吧。大姑父生前是一位有名的大好人,他生前善良,死后佑人。

回村祭奠之见闻

              爱心桥上设车厅

公交车在西大柳的村牌前停下。村牌正立在连接东西大柳树村之间的一座沙河桥的东头。双脚踏在这座桥上,心里满是自豪和骄傲。这座桥是一座爱心桥,是三年前由村子里一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安丙鹏出资修建的。他是我的老同学,使这座爱心桥让我心中更增添几分自信。

两村人往来,沙河带来不便,是几代村民的苦恼,如今一桥解民愁啊。桥中央的两边各建有候车厅,候车厅内配有长条椅子,这是一项脱贫攻坚下的惠民工程。椅子不仅方便等候公交车的人,而且为两村的老人提供了便利,他们出村走亲、办事、赶集,走累了便会坐下来歇一歇。昔日萦绕几代村民过河的难题,在21世纪新时代新风尚下,如一缕烟云随风飘散。

回村祭奠之见闻

            臭水坑上建猪场

上午11点去祭奠大姑父。虽然常说,高龄老人去世也是家里一件喜事,但一想到5号上午看见他时还无病无灾,一脸的幸福和满足,午后就撒手人寰,如今只能对着一副棺木祭拜,不由悲从心起,泪水夺目。祭奠之后,老同学宋有平招呼我去参观他新建的猪场。宋有平在县城开着一家水貂店,多年收益稳定。今年受疫情影响,水貂店不景气,现由他的妻子独自经营。他又谋划了新产业,那就是要把村子里的一个废土坑利用起来。小时候,这儿是一个很大的臭水坑,现在臭水干涸,仅剩一个两、三米深的大土坑。他经过两个月的垫坑修建,一个现代化的小型猪场基本竣工落成。

一边参观,他一边向我做着介绍。前排是肉猪舍,后排是种猪舍,现在可一次性养猪3、4百头,将来发展好了,中间空地还能建一排猪舍,东边的屋子是加工猪饲料的厂房,设备已买好,过几天就到货。西边有排泄粪水的管道,一个月后就可以养殖了,以后在外打拼不了了,这就是养老地了。他得意地说着,脸上充满着激动和兴奋,可以看得出他对养殖业的前景充满了自信。凭着直觉,我相信在这片新天地上,他会很快赚得第一桶金。勤劳致富显身手,苍天不负有心人。

回村祭奠之见闻

              小广场上舞彩绸

本打算吃过午饭后返回县城,大娘家的二嫂热情地挽留了我。自从父母定居县城,每次回村,总是来去匆匆,没有静下心来亲密接触。二嫂的挽留让我心头涌起一股恋乡的情结,便欣然答应留下。下午5点,二嫂带我来到村里的小广场看跳舞。小广场在村子中央,是旧日的大街。小时候常在这里看电影、看戏、跳圈、跳绳,现在仍是村里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广场的南边安装了几个健身器,有几个老年人正在做着各种健身活动。

站在广场上,点点滴滴的乡愁涌上心头,令我产生无限的遐想。思绪蔓延之际,秧歌、广场舞的音乐响起来了,只见几位大嫂已开始彩绸舞动,彩扇翻飞,我在她们的热情邀请和乐曲的刺激下,激情荡漾,忍不住在腰上系好彩绸,拿起彩扇,加入到秧歌队伍舞了起来。兴起舞彩绸,秧歌醉乡心。

间歇时,二嫂带我走进了广场北边的大队部,大队部干净整洁,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户看到驻村干部小李正在办公。走了进去,我主动向他搭话说:“你们驻村干部来了后,村子里变化真大啊!原来的大队部院里坑坑洼洼,办公桌陈旧落后,现在可是真气派!”他告诉我说:“大队部的院里是今年村巷进行路面硬化时,他们用驻村干部办公经费修整的。”我又望着院里东西墙边的两棵茂盛的大柳树感叹地说:“在大柳树村终于见到柳树了,村名总算名符其实了。”

村庄的这些新气象让我神采飞扬,情满柳树。晚风下的每一根柳丝频频向我们挥手致意,迎合着我们的愉悦。二嫂对小李说,你们年底就要撤了,这几年为我们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你们离开村里人都会想念你们的。我曾听过许多村庄的老百姓说这样的话,对驻村干部充满了留恋之情。驻村干部在真心实意的扶贫工作中,不知不觉与老百姓结下了春风化雨般的情感。

回村祭奠之见闻

              集贸市场新气象

按照乡村民俗,高龄老人去世如瓜熟蒂落,是自然规律,早点出殡,让老人入土为安。12日上午9点多,我们送走了大姑父。正是东大柳一月一轮的集日,便与二嫂、大娘以及同村的一些人相随来到集市上。集市设置在东大柳村西边的大路上。多年以来,很多传统习俗,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唯独这“赶集”,倒是愈加兴旺了。

也许是因农村偏僻,有个集市,能够满足生活所需,且价格也比较公道,所以才是集市在农村长盛不衰,没有消亡的原因吧。集市很小,从南到北一览无余,菜市、肉市、衣市与食品市一应俱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沿着集市走了一圈,过足了多年未赶集的瘾,准备欣然返回。

看到大娘的手里拿着一小卷花格油布,我问道:“大娘这是干啥用的。”大娘笑着说:“饭桌上的那块旧台布不好看了,大娘换一块新的。”大娘今年85岁了,腿脚利索,有点耳背。大娘那种如年轻人一样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也许,他们那一辈人体验了过去穷日子的苦,才能真正感受到现在生活的甜。

午饭后,在二嫂家休息一会,搭上了同学吉少东的车回了县城。吉少东是回村看望父母的。这次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通过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让我真切地感受了现代农村人的幸福生活,也是我多年客居城镇恋乡情结的莫大慰藉。这不是最后一次,我还会再来一次、两次、三次……

回村祭奠之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