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心理学》
首先声明我没孩子也没怀孕,看这本书纯粹是喜欢孩子,对小孩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充满好奇。
因为没有养育孩子的经历,这篇读后感也仅仅是作为读后的记录和感想,没有任何临床的依据。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不少育儿经,甚至有些经验之间说法大相径庭。很多家长估计很容易一头雾水,我应该听谁的?
但其实本书前言中也提出,家长要善于区分“分享”和“课程”。分享是有育儿经验父母的经验之谈,课程是基于有根据的理论和研究的指导。经验有个别性偶然性,但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更具有普适性。
虽然我没有小孩,但身边接触过好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小孩,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小孩子,我对小孩子的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很多都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
1.小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很多能力是先天就有的,只不过到对应的年龄段时候表现出来。比如几个月龄的孩子就会模仿,会抓取眼前的东西,比如会通过多重感官认识事物,比如语言的学习、社会性的发展、元认知和逻辑推理的发展。
2.小孩子很多行为背后都有他的诉求,先理解他的诉求,再解决当下的问题。
最简单的比如说哭闹,可能是饿了或者尿了,也可能是寻求关注。找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3.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很多时间孩子淘气不听话,家长很容易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认为孩子是故意的,但这些都是天性使然。家长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天性,然后向正面引导。
4.提供好的发展环境。
孩子学习的环境对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孩子六七个月会爬,一岁左右走路、开始学说话是大部分孩子的发展规律,但若是家长可以顺势引导和练习,则孩子更容易达成。尤其是语言的学习,家长的重复教学对孩子语言的认知非常重要。
再大一点对学习资源的投入,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引导都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5.学习的途径不止一条。
现在非常重视快乐教育,即通过游戏来学习。这是高效学习的一种。另外还可以提供学习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直接教授这样的学习方式。老师或家长直接教授,同样会让孩子获得知识。
以上只是我的泛泛之谈。书中对儿童成长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有细致的分析和介绍,了解这些后,再面对孩子的变化就见怪不怪,更有利于正面引导。这本书我可以先留着,等以后有孩子再来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