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18只狐狸18个故事 成功演绎了你不知道的心理学(三)

2018-09-25  本文已影响20人  凌菲智享汇

原编:Lily| 图:网络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

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

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附近的狐狸们。

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18只狐狸18个故事 成功演绎了你不知道的心理学(三)

13、抵消

第十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这导致了它不能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

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

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第十三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

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14、反向

第十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

它轻蔑地看着这些,作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

第十四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反向作用"。

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15、置换

第十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第十五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置换作用”。

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

16、转化

第十六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发现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实现后,不久便产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况。

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饮食的它,怎么会在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第十六只狐狸发生的情况,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转化”

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

17、傍同

第十七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它嘴一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有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样行!”

第十七只狐狸所表现的言行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

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傍同作用”。

18、合作

第十八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

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第十八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协同合作”的应对方式.

它懂得合作的道理。

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