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龙门
龙门,见证了我青涩的高中岁月,也了解我心底的渴望。每次路过,我都暗暗祈祷能鲤鱼跳龙门。往复三载,终如愿以偿。

这算是第三次故地重游。第一次是学生时代,每次都在客运车上经过。那时这里是检查站,超载常见,部分人需下车步行,走的就是今日连接东西岸的桥。望着伊河两岸洞窟的石刻,它们不时映入眼帘,是猝不及防的风景,令人感慨洛阳遍地文物,惊叹古代工匠的技艺,羡慕生活于此的人们。
第二次是带着些许愧疚的,本要回洛阳工作,却阴差阳错地留在了祖国的南端。那年冬天,带着生命中很重要的两个男人(父亲和丈夫)回到了这里,是幸福的,也在这里得到了祝福,在那座翻新的桥上,我们留下了合影。
如今第三次,专程带着母亲和两个儿子回来看看,让孩子们见见这位沧桑静默不语的老者。园区还是第二次开发后的园区,只是在入口处多了好多商业街道,是繁华是热闹,预热如此声势浩大。龙门镖局、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牡丹市集、文创店、咖啡店……仅在此就停留近一小时,洛阳风采汇集于此,令人震撼,不虚此行。
入口近在眼前,石门中间有石匾刻着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通过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世界对他的认可和保护。顶上遒劲的“龙门”二字,是陈毅将军题写,自此,横跨伊河的桥正式命名为龙门大桥。

禹王池是西山入口处的第一景,名字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传上古洪水泛滥,大禹率众凿开伊阙山(龙门和香山)以通伊水,唐宋时期,为了纪念此事,在泉眼处建池子,取名“禹王池”。孩子们在这里玩耍戏水,池水清清凉凉的,据说常年恒温在25度左右。
宾阳三洞是第二景,是最具代表的皇家洞窟群,由中洞,南洞和北洞组成。中洞被誉为“北魏石刻艺术巅峰”。洞中布局为三世佛(燃灯佛-过去,释迦牟尼佛-现在,弥勒佛-未来)。佛像的脸盘较为清俊,嘴唇削薄,鼻梁高鼻头大,眼窝深,似北魏人长相,整体上呈“秀骨清像”风格。服饰也有印度式的袒右肩改为宽袍大袖的中原式袈裟。每一尊佛像,每一道衣纹,都是一次文明的转身。历史记载,开凿历时24年,动用人工80余万次。南洞和北洞是北魏和唐朝共同完成的。可惜这里的石窟是石灰岩,怕风雨侵蚀,洞顶有雨水流过的痕迹,佛像被逐年受损,如释迦牟尼的手指已残缺。

途中见到洛阳牡丹石,墨禄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而生的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型图案,清晰淡雅、花姿百态。牡丹是洛阳的市花,随处可见,公交车,红路灯,路蹲都是精美的牡丹花样。

万佛洞是第三大景观,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4厘米高的小佛像,是龙门石窟中造像最密集、最完整的洞窟之一。洞顶刻有精美莲花,周围一圈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女性),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还有飞天菩萨,脚下有伎乐人手持箜篌等域外的乐器等,营造了极乐世界的氛围。


卢舍那大佛龛是第四大景,“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武则天“曌”字也是此意。佛像高17.14米,耳长1.9米,脖子上有三道“蚕节纹”,面庞丰润,眉如新月,目光低而深邃,嘴角微翘,似笑非笑,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袈裟衣纹是用同心圆线条层层递进。相传以武则天容貌为蓝本建造,她曾捐脂粉钱两万贯。在夜晚灯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的神圣。

21:00闭园时间到了,我们沐浴着清风明月一路返回,孩子在河岸边的柳树下发现了两只幼蝉,很是欢喜,一路逗弄着,婆婆戏言明天炒了一人一个。博儿嘟嘟囔囔说那它得多疼啊,快到出口处,两人罕见地默契一致放飞了它们,这或许就是慈悲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