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可耕田——鄂西乡村采访小结
作者:罗时汉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78155/c452988b878cb154.jpg)
雨下着,不太大,路上多积水。脚下,尤其是右脚,已经浸泡以久,明显感觉冷得难受,担心感冒。走至另一个老拱桥,返回芭蕉镇下街,我决定买一双军鞋换下。望着这双陪伴多年的“骆驼”旅游鞋被店主人取走,心里真有种难舍的滋味。
穿烂一双鞋子,这大约是四十年前的记忆,今天却出现了,在我采访的途中,也恰恰在此行的最后一个村,成为我的采访基本结束的标志性情节。
“湖北最美乡村”丛书的鄂西片采访,第一次是过年前,去了利川的鱼木寨和大水井,带有旅游考察性;第二次去了十堰的樱桃沟村和同庆沟村,接着到陕南云游一周,再下宜昌,采访了远安龙河村、长阳郑家榜村、五峰栗子坪村、秭归屈原村和点军车溪村。回来休整近月后再出发,这第三次,一鼓作气去了鹤峰大路坪村、宣恩两河口村、来凤黄柏村、咸丰麻柳溪村、恩施二官寨村、宣恩庆阳坝村以及恩施高拱桥村。历时两周,有点速战速决的味道。
这十六个村,最短住过一宿(彭家寨),最长住过四天(樱桃沟),不能说都了然于胸,也算留下不浅印象。回想起来,都有美好记忆。这区区十六村,是否全省最美乡村,不能定论,也不能囊括,只能说是代表吧。它们是省直有关部门发改委、住建厅和旅游局推荐的,也是湖北人民出版社根据需要确定的。由我来担纲实地采写它们,虽然也是走马观花,但比较他人来说还是有些真切感受的。
当一路狂奔提前5分钟赶到进站、历时5小时回到家中,我并非没有感慨。在即将展开大量文案整理之前,想清理一下思路,记录此行的新鲜想法,也算草拟一个小结吧。
不止一次听到质疑:湖北还有最美乡村吗?
毫无疑问,中国的乡村原来是美的。田园风光之美,无论《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都有丰富的描述。美国富兰克林金写过《四千年的农民》一书,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经久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实际上有上万年的耕种史。农耕时代,中国很少有城市,乡村就代表着整个社会。因此,中国美,可以说就是乡村之美。从文化的角度说,中华文明就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中华文明有多华美,中国乡村就有多完美。
然而近数十年、尤其是这二十多年剧烈的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不尽的乡愁。以至很多人怀疑,中国还有没有美丽乡村?
湖北和中国的情况相似,乡村存在着东西差异。东部多平原,城镇化更发达一些,西部尽大山,乡村原生态稍保留一些,也应该更美一些。这是我选择主持鄂西片的原因之一,还有,我在宜昌呆了三四年,去过恩施多次,情况了解和人脉资源不少,也似乎更有情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78155/c3162bffe40c7953.jpg)
这是一次豪华旅行。有地方接待,有朋友陪同。实地踏访所到之处,山青水秀,风光优美。空气清新,有鸟语花香,蝴蝶翩飞,还看见过刺猬和蛇。生态良好,是上述村庄的共同美点。它们各具特点可以大致归类为:
一、城镇化。每个村都处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要旨似乎在此,只是相对发展程度不同。最为城镇化的如樱桃沟,距离郧县和十堰都很近,可以说成也是近,“败”也是近。城市扩张中,正在兴建的郧县新街和大广场,将它的山沟风貌逐渐褪去。高拱桥村处恩施市郊,街道稠密,公共汽车可达,芭蕉乡所辖村落大多如此。
二、原生态。原生态成为一种时髦用语,反证了它的稀罕。龙河村是其代表,这也是张艺谋选择它作为《山楂树之恋》的外景地之原因。村里的房屋大多是上个世纪的,生态也保护较好。在农家木楼,我们住过难忘一夜,仿佛回到知青岁月。
三、风景区。这些村都在景区化打造,或曰农业公园。最为成熟的是车溪村,村庄景区交融已有约二十年的历史。其他村如枫香坡、二官寨、麻柳溪等,都具备旅游资源和硬件设施,虽然暂时还没有收门票,但“农家乐”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建筑美。初见彭家寨,为这一堆黑瓦木楼而震撼,第一感觉是只能了解它的建筑及其人文内涵,其他的美无从表现。由于地处偏僻,加之经济落后,这座古寨保存完整。同样类型的为庆阳坝凉亭街,老街相对,上有过街楼覆盖,极为罕见。都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后者历年来人为破坏很大,已大失美感。
五、乡村型。 有句口号叫“让乡村更像乡村”,就是对乡村最大的爱护。相对来说,栗子坪、大路坪、屈原村这些乡村,给人感觉良好,属于典型的乡村范式,不乏诗情画意,值得珍惜。
作为执行主编,我的构想是,美丽乡村的表现要美图,也要有美文,不然就是旅游画报类书籍了。前阶段,我每到一村,找到美的感觉才走,写了“星空下的吊脚楼”、“繁华落尽,尤见清纯”、“山水灵秀,稻禾青悠”、“清纯质朴,定格公社年代风貌”、“山之缘,水之源,人之园”诸篇,试图解读各村之美。不知是否出版社领导调动,趣味不同,他们改变了初衷,不要个人化的“游记”。这样,我乐得轻松,后阶段不再操这份心。但是,我还是认为,要有书写各村“美点”的千字文,否则,那些优美的风景照片就无所依附,此书岂不成又了浅泛的画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78155/924d254ad2b1dbcf.jpg)
虽然是做图文并茂的“最美”之书,我们要争取尽善尽美。但是,可以表现的是一回事,心里感觉的是又一回事。有些村,我们要睁大眼睛发现美,但也难免看出感觉上的某些遗憾。
一、历史渐被遗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这是本书的主题。乡愁是什么,就是人文历史,包括村庄遗迹及村民渊源、传说故事等。我们发现,农民家里除了农具,什么历史资料也找不到。土地承包、改革开放,这些新的历史见证也荡然无存。乡镇及村庄的历史遗迹和事件都没有人来清理和记载,集体健忘。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却很难搜寻。可怜的农民,他们穷其一生,除了一抔黄土或墓碑,什么也没有留下。
二、很多东西已经成为传说。有位张琦先生认为,在城市是很难找到中国文化的渊源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符号性的表述,比如建筑、用具、礼俗文化等,精华几乎都在乡村。但是,我们按照网上下载提供的资料,所要寻访的东西基本不在。如中峰镇的尹家祠堂,明明说是保护单位,最近却被拆掉了。最令人失落的是庆阳坝,原是一个堪称极品的老街,现在拆得差不多了。福寿寺、桂花树、古墓群,都成为传说。关帝庙拆建成了村委会,现在村委会又迁新居,正规划重修古庙。凉亭街朝溪的看面基本都是水泥洋楼。有的村景点介绍有明代老屋,其实已拆盖了楼房,令人叹惋。
三、村庄——“六一三八九九部队”的根据地。2013年中央农村会议提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尽管有的景区型村庄处于开发状态呈现兴旺之势,事实上,大多数自然村落满目荒芜,十室九空,铁将军把门,“空心化”明显。
我们所能看到的多是留守儿童及妇女和老人。为了营造画面必需的人气,我们不惜策划组织村民合影,也是做公益事业。说实话,在农村,只要勤劳,大有可为,日子是不会差的。但农民就是要往城市跑,原因何在?致力于乡村建设的相关组织提出:农民是有尊严的,农村是有价值的,农业是有希望的。达到这一步,还遥遥无期。
四、按冯骥才的统计,中国每天都有上百个自然村在消亡。决策者们破坏了城镇,转头再来糟蹋乡村。乡居分散是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法则。很多地方大搞城乡合并、村组合并的新农村建设,严重地破坏了这种法则。几乎每个村都在改变,有的建起其大无比的广场,把全村人集中起来也装不下一个角落;有的要铲除茶园建运动场,让城里人来休闲运动;有的摆放不少运动器具让它生锈,殊不知农村人的日常劳动就是最好的运动。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淡薄。我们也到过下面的羌寨、侗乡和蒙古村,都很难找到民族特点。看到《恩施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被冷落的土家服饰”,记者观察到当地现代服饰成为主流,传统的民族服饰反而成了“非主流”,生存空间越来越受挤压。具有民族符号意义的服饰,往往只在舞台上出现,或者为照相需要而临时穿穿。其实,乡村特色失去的远远不只这些,而“城市病”如垃圾公害倒是随处存在。
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农村的很多亮点,至少干部们中餐不喝酒。现任比前任执政能力到底强些。仅有一个村不接待我们,说政策规定很严。我由衷地说这是好事!也乐得住40元一天的民居吃6元钱一碗的面。别把村长不当干部,村书记几乎都见过,他们中有的本来就是企业成功人士,回归乡里一心一意为村民做事,不图回报,即有钱才做官,做官不是为了钱。
村干部们的亲和力都很强,跟农民见面就打招呼,真心实意干实事,应付方方面面,很拼,也很累的。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里人的差距在缩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桃花源里可耕田,农民是大有希望的,中国的未来在农村。
另外,我看到农村少有“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大多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且家族观念存在,礼俗周全。这让“只生一个”而孤单的我辈深感失落,真羡慕农民啊!
这是一趟苦差,也是美差。有着记者生涯和文人情怀的我,任何困难都不是困难,跟任何人交往都不成问题。何况还受到各级政府的热情接待,尤其是最后几个村的车辆接送让我们的进度加快不少,令人深为感动。采访和旅游一样,是对美的追求和体验。
此行我历经皮肤过敏、腹泻、感冒等困顿,尤其是腿关节老化跋涉艰难,但坚持下来。总归获得很多,大吸了新鲜空气,新交了不少朋友,也加深了某些认识:中国的乡村不仅是一个维持生计的地方,而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痕迹、表征和符号。当需要回溯中国文化的时候,乡村是最近的入口。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中国传统农业即其载体乡村,它蕴含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解读传统中国的钥匙。
接下来,我要集中精力做大量文案,整理采访笔记和图片,梳理思路,提炼主题,求助地方,力求将各村的特色表现出来,达到出版社要求。在此,我深感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逮,有负众望,只有尽力为之。今年,恐怕就只能潜心这个项目了,其他的事都得放下。若有必要,我还得整装出发,重新采访,到那些乡村去,到大自然的怀抱去,这是工作,也是享受。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罗时汉”
更多阅读,尽在:山色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