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逐渐逝去的角色

2024-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阅写达人

曾在一篇文章写过:“等到我的父辈这一代身心真正完全彻底的农民离去之后,中国大地上顶多只有如我辈尴尬地夹杂在城里与农村讨生活的“半农民”。”今天,在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由他的母亲这一代老一辈真正具有农民本色的劳动者再次想起这个话题,不禁又加以大肆发挥了一下。

然而,下面的学生似乎难以引起共鸣。后来仔细一想,也情有可原,一是当下的学生无论是在形体上还是精神上早已远离了农村和劳作,二是因此而在精神上不但远离农村而且早已厌恶劳动。这是由远离劳动的形体操作而引发的精神的体认,正如一生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未离开过农村未脱离过劳动的真正本色农民一样,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形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曾有专家提到并强调,劳动教育尤其是关于首脑并用的协调上,不仅仅是事关人的德育的培养,更是事关人的智力的提升的问题。所以,农民的质朴和本色,是与他们日益与广袤厚实的土地还有勤劳耕种收获的果实的珍惜紧密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无论是我们当多大官还是有多大的权势,都不应该看不起农民,因为我们都是来自于农民,那是我们的出发点,否则就是忘本。农民从出生后真正具有劳动能力开始到离开人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劳作,而且,在传统的社会中,没有农民,就没有社会的根基,最基本的粮食无不是来自于农民的辛勤耕种,那是我们所有人的衣食父母。

而当下社会,人们在社会的变迁中,尤其是中国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城的逐步完成,农村的逐渐分崩离析,变得农村的“空心化”,而真正来自于农村的人们自以为城镇化后,身份高人一等,开始用另类瞧不起农村和农民的目光来看待曾经生养他们的地方和人们,这是城镇化的社会历史进程给了他们这样的优越感,而事实上,这样的表面优越感背后,是那始终停留在农民深层心里与文化层面的言行举止,这是不会因为农村城镇化的过程的变迁而短时间完成的,文化的陶冶与对言行的塑造绝不是一段时间所能造就的,必须得至少是三代以上的人的漫长的过程,而且是文化在人的心灵及精神的浸润与洗礼才可以塑造完成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到暂时定居在城镇的农村人的各种“乡下人”的精神投射,举止投足言行谈吐,无不是农村人的身影。农村人到城镇居民的身份转变,不过是享受了社会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下的物质富有巨大红利的影响,并没有改变“暴发富”式的文化在精神上的缺席的巨变,于是,城镇化进城后,农村“空心化”,城镇也“空巢化”——买房表面居住于城镇,但绝大部分是流动于沿海城市就业打工。事实上,农村人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喂饱了房地产与房地产商,实质上还是耗尽几乎终生生命与资金但并未享受所谓城镇化生活给人生的福祉。这样的人生奋斗,究竟是农村人的悲剧还是悲哀?

随着农村的老一辈本色劳动者的逐渐离去,真的农民已开始逐渐成为历史,成为过去,在历史的时空里,无论是农民这一称呼还是这一本色的劳动者角色,都将成为曾经的存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