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己向阳花

不完美即是完美 ——品读苏轼《水调歌头》

2018-08-11  本文已影响167人  若水袁

        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我教过很多遍,对词的美妙意境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很是喜爱。但每次教学这首词似乎都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遗憾,总觉得自己没有讲透,到底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情趣与理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其实,这也是我们在诗词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困惑:诗词中一些可意会难言传的东西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去发现,如何实现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四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谐统一?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决定以《水调歌头》为例,研讨一下这个问题,于是,打破了以往的教学策略,重新设计了本课的教学,对诗词教学作了有益地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新颖大气的导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当《月之故乡》这悠扬的歌声流进每个人的心里,老师问:“从歌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情感?还想到了哪些相关的诗?”学生脱口说出“思乡”二字,回忆出诸如《静夜思》《乡愁》等多首思乡的诗。接着宋祖英的《望月》中的句子“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你走得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抒发的情感显而易见:“怀人”。教师相机板书:“思乡、怀人”两个词,又加上一个大括号写上抒情二字。然后小结:诗词都要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写月的很多诗词歌赋往往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这样,一开课就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而且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水调歌头》是不是也抒发了这种思乡怀人之情呢?它与别的写月的诗歌又有何不同呢?

    二、精巧的问题设计。

        在大气的导入新课后,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点,巧妙设问:明月与宫阙的关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主语是什么?照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到底要回到哪里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应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具有研讨价值,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争执,有个性化的理解。在理答的过程中,老师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理解和教法上,如:在回到哪里去的问题上没有局限于朝庭、月宫,而是抓住琼楼玉宇的美,联想到冰雕、冰清玉洁等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远,有人说是美好的月宫,有人说是人生的境界,有人说是归隐,有人说是追求的理想……总之,这几个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

三、诗人形象的揣摩。

        在理解和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形象,这是我们以前比较忽略的一个部分,而且我们以往常常习惯于在读诗词前就介绍作者。这节课我们作了一下改变,读完之后再来揣摩诗人形象。“透过这首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的苏轼,他……”。学生们用类似这样的句式,谈了对苏轼当时处境、情感、豁达情怀的理解,远比由老师在课前介绍作者来得生动、真切。

四、古为今用的拓展活动。

         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师主要抓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反复诵读揣摩,让人明白“不完美即是完美”的哲理,生活中不要太追求完美,不要等到完美再出场,完美就是完蛋!引导学生用“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处理生活中的两难之境,在对词的情趣与理趣进行透彻分析之后,学以致用,渗透德育,水到渠成。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买衣服时选红色还是蓝色;上台演讲前认为自己没准备充分纠结于上还是不上;报社团时徘徊于文学社与合唱队之间;考试因一分之差与5A生的荣誉失之交臂而悔恨不已……如果从词中悟到了哲理,有了“此事古难全”的豁达,一切都释然了,一切选择都变得轻松简单了,可以顺应自然,随缘随境了。

        其实我们有很多文学创作往往是生存空间挤压下的挣扎:常有归与不归的纠结,最后释然------“此事古难全”。悟到了“不完美即是完美”,维纳斯才会美得那么令人遐想;有了“此事古难全”的豁达,人生才会有更多尝试的勇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