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憋着一股劲的老炮儿
01
电影《芳华》撤档,冯小刚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我突然发现,59岁的冯小刚,才是这个时代最励志、最走心的人物。
《1942》、《我不是潘金莲》,已经让人看到他的情怀,《芳华》更显出他想当电影大师的野心。
是的,他一直在突破自己,也在突破界限。
《集结号》是对战争片的突破,《1942》是对苦难题材的突破,《私人订制》是对审查尺度的突破,《我不是潘金莲》是对时政热点的突破……据说这部《芳华》更敏感、更深刻,像一部中国往事。
在三大导演的竞争中,冯小刚已超越张艺谋、陈凯歌,他体现出不一样的执着劲头。
就是一个憋着一股劲的老炮儿。
他没说过自己想成为电影大师,但在一段时间内,他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而且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走心。
伟大的艺术品,都只能献给作者自己。
冯小刚拍了那么多电影,第一次说:“我拍《芳华》这个电影,就是为了讨好我自己,这个电影不卖钱我也无所谓。”
他始终关注的是,是小人物在时代面前的挣扎。
02
冯小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本是大院子弟,因父母早年离异,而搬离大院。
从此他知道贫穷的滋味,懂得服软。
在1986年的《凯旋在子夜》 里,为了博得剧组好感,冯小刚什么活儿都肯揽,不管是场记、美术,还是演员。
演什么呢?一个面目可憎的越军。
原因是大家都觉得他长得瘦小干枯獐头鼠目,一口大门牙,不演这个角色都对不起他。
于是他就上了。
那个时候,他不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
底层人物想上位,从来都是艰难的。
27岁时,冯小刚第一次见到王朔时,大肆吹捧他,说是:抬头望见北斗星。
那一通夸,王朔都觉得十分不好意思,然后他们成为了朋友。
王朔成了他人生的贵人。
后来,冯小刚再夸王朔:“实话告诉你吧,你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独创了一种文风吗?不就是别人写本书卖几万册你写一本书能卖一两百万册吗?毛选还发了好几千万册呢。”
高吧?
他夸王蒙:“一般像您这么有成就的人,多少年来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度过的,应该早就习惯了,不听难受了,可是您偏就不是,就是听不得这些虚头八脑的恭维话。”
为了给一个片子争取过审机会,冯小刚曾请一高级干部吃饭。
席间如此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我突然想起那篇流传的《一桌没有姑娘的饭局,还能叫吃饭吗?》中的一句话:“一对硕乳晃荡,开的起玩笑,接得住话,有人把天聊死了,她也能海底捞月给圆回来。”
冯小刚就是这样的人。
现实残酷啊,都是百炼成人精。
03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冯小刚是智慧的。
1994年,冯小刚与王朔合办公司,两年投拍了《永失我爱》等5部影视作品,3部有幸面世,其余都被禁了。
可票房惨不忍睹。
你能想象么,那时候的冯小刚,被称为“票房毒药”。
那两年多,他基本宅在家中,最常做的就是裹着军大衣,远眺繁华的京城,茫然的。
然后想通了。
1997年底,成本几百万的《甲方乙方》全国上映,收获票房3300万。
一个全新的冯小刚诞生了。
《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手机》《大腕》《非诚勿扰》《老炮儿》……他创造了“冯式喜剧”。
他直言自己拍喜剧,录娱乐节目,都是为了赚钱。
赚钱对他来说,太容易了。因为中国人喜欢看什么电影,什么电影最好卖,能赚更多的钱,冯小刚最懂最明白。
但他说:“赚钱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我们总在说,只有经济独立,才可能使人格更独立,继而才可以自由地去选择,去追求。
物质层面解决了,就追求精神生活,这是人的境界。
冯小刚就是如此,愿意舍得,钱有了,他就走心,就让我们看到《1942》、《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看到他的大情怀。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们攫人噬人手段处。
此刻,你是否发现,原来冯小刚似鹰如虎,他才是电影界真正的老炮儿。
04
王朔曾经说过:“拍戏这活,真特么不是人干的。”
但冯小刚不信邪。
1993年,他看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就决定改编成电影,但刘震云拒绝了,他认为时机不成熟。
2000年春节,刘震云终于觉得可以改编了,但电影又建组筹备失败多次。
直到2012年,这部电影才终于面世。
因为喜欢,在拍摄时,他不允许别人应付了事,一切力求完美。
他把演员折磨得死去活来。
影片里的冷和饿,都是真的。张国立减了24斤,后来在片场饿晕了。徐帆每天只吃白粥咸菜,拍戏时直接饿哭了。
严寒是真的,面黄肌瘦也是真的。
一场简单会面的对手戏,奥斯卡影帝亚德里安•布罗迪被冯小刚喊了4次“cut”。
欠缺任何一点点都不行。不行,就必须从头再来。
可耗尽心血营造的《1942》,最后赔钱了。
票房只有3.7亿,片方亏损1亿,加上股价损失,华谊总共亏了3个亿。
冯小刚第一次为了票房痛哭。
因为除了赔钱,还有数不清的人情债必须还。
当初为让电影过审,冯小刚托了一个“大人物”的福,于是他后来应邀执导了2014年的春晚。
《1942》超支严重,预算才3000万,最后猛涨到2.1亿。超支的钱,王中军都答应给了。现在赔钱了,深谙人情世故的冯小刚知道,又该拍部赚钱的商业片“还债”了。
于是,不到一年时间,冯小刚就把《私人订制》搬上了银幕,电影拍得相当仓促。
现实总爱跟人开玩笑,《私人订制》竟然狂揽7.1亿,成为了冯小刚票房最高的电影。
冯小刚无奈地说:“我随随便便拍的电影,能卖7个亿。我认认真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给我很大的困惑。”
是哦,世间事,总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05
冯小刚的电影,跟王朔的小说一样,一直在嘲弄与消解。
他戳穿一切伪装,消解一切神圣,“我们就是俗,谁也别装!”
但他心里是不俗的。
他不唱高调,接地气,有幽默感,冷着脸,帮扶各色人等,顺带不动声色耍贫嘴,最后圆一点质朴的梦。
他身处娱乐圈,但私下里,为人处世却有文人做派。
他的朋友说,每有新书出版,遇到冯小刚必签名题赠。
如同一些作家一样,他喜欢写上“请××兄指正”这样的字眼,有短信往来,也必以“兄”相称,言语雅气。
他有知识分子的底蕴和情怀。
冯小刚不只一次地说过,如果不是早年《一地鸡毛》、《我是你爸爸》等片子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禁,也许他一早就奔着《我不是潘金莲》的路子去了。
他也许想当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却被活活逼成了一个商人。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现在,他就想拍自己喜欢的、热爱的、文艺和情怀的。
“如果我30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60岁了,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这个老炮儿依然想发力,更有成就电影大师的野心。
在《我不是潘金莲》的发布会上,范冰冰致谢冯小刚赏识并与他拥抱。完了冯小刚来了一句:“胸不小啊!”
见惯世面的范爷笑笑不语。
当编剧刘震云力挺《我不是潘金莲》有别于其他胸大无脑影片时,冯小刚笑笑说:“我们这部胸也不小。”
胸怀什么不知道,但一定和理想有关。
世道变坏,是从不屑于谈论、坚持理想开始的。
多少曾经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坚持这个了。
但冯小刚在坚持着。
就《我不是潘金莲》、《芳华》而言,敢于直面现实,对题材的成熟把控,在市场、政治和艺术之间,寻求到某种难能可贵的平衡,或者说是促成了某种角力之间的妥协。
这就是冯小刚对理想的坚持,对精神性的追求。
冯小刚经过30多年的努力,回到知识分子和艺术的原点。
我想,也许憋着一股劲的老炮儿,真能成为中国真正的电影大师呢。
哪怕他的才华,撑不起他的野心,他的追求和坚持,依然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