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语(29)|如果人生是一个舞台,我希望你走得开阔
最近再读《红楼梦》,在细微处思考更深的内容,对生活的遇见和感知越深,对《红楼梦》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就像一部佛经,读一遍,有一遍地收获。
《红楼梦》是一部回忆过去的书籍,作者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塑造,来呈现自身的一种状态,就像一个老人,迟暮之时,回望青春,带着几分赞赏和期许,这是藏在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期望不要被人打扰,所以读者读起来时,总会有一种最美好的期待在里面,美好的爱情,美好的友情,美好的家人关系等,但作者不会让你如愿,因为是反思,且带着一种“罪己诏”的意味,所以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对比的地方,而不是批判。
批评或者批判,是一个人最习惯的动作,但作为一个写作者,则是需要极力规避的。《红楼梦》的作者在整个作品呈现过程中,从来没有对哪一个人进行评判,即便是最令人讨厌的薛蟠,赵姨娘等人,都是通过语言描述,让读者感知他们人格特性形成的缘由,告诉我们,人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每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都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等到理解了他们,心中便会变得宽容起来。
细想一下,生活中很多矛盾的产生,其实是不理解,不理解导致矛盾的产生,而不理解的前提是眼界不够开阔,是认清不了自我的处境,是不够洒脱。
如果说,《红楼梦》中最困顿的一个人,那就是刘姥姥,而最让人可怜的人,就是赵姨娘,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刘姥姥的可爱之处,却始终不会对赵姨娘有好感,为什么呢?
因为赵姨娘的格局不够开阔。虽然经济基础影响格局,但也起不了决定作用。
和赵姨娘相比,经济基础更为弱小的刘姥姥反而开阔很多,为什么?她的生命是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她对自己的境况认识很透彻,所以会将对生活的期许拉的很低,所以不会因别人的看法而影响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内心有了定力,对生活就有了勇气,生命便有了活力。
刘姥姥对生活的定位是,你有多大饭碗,就吃多少饭。如果用一种植物来描述刘姥姥的话,她就是沙漠中的胡杨,会把根系深深地扎在土壤中,艰难地获取养分和水分,从而更茁壮地成长,而不会一味地去注重外在的华丽或者评价。
所以在整部《红楼梦》里,刘姥姥出现的前两次,都是充满着欢笑的,甚至是全书中的喜剧高潮,即便是为了博人一笑,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甚至有些低三下四,让很多人一位七老八十的老人这样做实在不堪,其实这才是每一个人生命中需要经历的修炼,没有谁永远高高在上,要学会和当下的生活和解,然后去追求这种状态中最自洽的形态,才是一个人一生需要修炼的地方。
所以刘姥姥出现,其实代表着一种生命力,来自田野大地的生命力,冲击着外表光鲜实际上垂垂老矣的贾府,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对比,带给读者无限反思。
与刘姥姥相比,赵姨娘的格局就小了很多。
赵姨娘出身不高贵,丫头出身,但在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即便是丫头,生活还是不错的,但错就错在赵姨娘对自己境况的不满足,一味的去对比,去攀附,当被生活欺骗了时,内心便会生发出很多郁结,以至于年纪不大就得病去世了。
很多人认为她死有余辜,因为她太可气了,事实也是如此,但她的性格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呢?
格局不够开阔。
在一个大家族中生存,期间的利害得失是非常严酷的,在女性为卑的封建社会,赵姨娘的肚子还算争气,生下一儿一女,儿子为贾环,女儿是探春。统母以子贵,所以生下子女后,她的地位自然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也得到了应得的一切。
但她不满足,总是以为自己处在夹缝之中,受人欺辱轻贱不重视。其实她不自知,当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就像很多人用现代化的观点,认为探春不孝顺,导致赵姨娘内心不爽,其实这个力是相互的,探春不是不孝顺,是对这位母亲很是无语。
探春是一个有能力,性格洒脱的姑娘,但每次都是在自己的亲生母亲面前很难看。我们今天说,赵姨娘其实是一个情商很低的人,她会把最严重的伤害给自己最亲近的人,或许仅仅是为了一些小钱,把自己的女儿得罪,甚至在一些大的场合,也会不顾及探春的脸面,眼中只有自己的得失,所以大家都不是特别喜欢她,甚至会孤立她,到了最后去世时,没有一个人陪在她的身边,甚至自己的儿子,对她也不是特别的深情,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如果赵姨娘的人生开阔些,或许结局会幸福很多。
如果人生是一个舞台,我希望你走的开阔。不计暂时得失,拥抱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