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读书笔记

一本书说清楚人性的话题

2019-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你好我是森林

《理解人性》

理解人性

这本书主要是普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不仅举例说明这些原理如何解释我们与生活的世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而且还阐明了这些原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应用。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对于精神的理解和性格的科学。精神的含义主要解释了精神的含义和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的运用;性格方面主要阐述了各类性格的特征(很有意思)。

阅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性格和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都有了一些基础的认知,在后续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加强调整,引起注意,今天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有些许帮助。

1、精神作为一种器官,为发现生命和保护自我提供了条件。心理活动是一种挑衅和抵御相交织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保证有机体连续地存在,并为其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实就是我们总是朝着特定的方向前进。灵魂似乎暗含着一股推动人类朝某种方向前进的力量,而“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现仿佛都与这种方向相关。

2、为理解一个人的思想,我们必须审视他的人际关系(宇宙本性与社会制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特定的有利环境,群居生活创造了这些有利环境。追求群居生活的本能很好地体现了人性,它赋予我们保护自身免受恶劣环境伤害的工具:完善的心智。随着我们探讨的深入将会愈发强烈地感受到,任何适应能力强的人都必定具有强烈的团体意识,而且他们必定时常运用完善自我的技巧。

3、所有婴儿都或多或少地依赖群体的帮助,他们面临着一个时而给予,时而索取,时而适应,时而奋斗的世界。一旦精神模式固定下来,所有手段都可以成为儿童索求关爱的方式。为此,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反社会的行为,但也可能表现出很优秀,令人称赞。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索求关爱的目的要么通过缺乏教养的方式表现出来,要么通过得体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来。

4、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有:感知(外界的感受和刺激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入脑部,从而产生各种印)、记忆力(作为一个适应性器官,精神必定拥有各种防御或延续生存的能力)和想象(通过想象活动,我们可以超越物体,进而赋予感知新的内涵)。

5、刺激绝不是简单的感知,每一种刺激都有其作用效果,而印象从一形成开始,就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当印象表现为他人的请求、争辩和说服的行为时,我们就称之为暗示。在这种情况下,先知先觉的人会改造或强化目标人群的某种观点,真正的困难在于,不同的人对外界相同刺激的反应差异巨大。个体被影响的程度跟他们的自主独立能力紧密相关。

6、一个人社会感的大小和类型决定了优越感的目标。我们通过对比个人优越感的目标和社会感的大小,从而判断个体(包括成人和儿童)的品行。我们可以体会,感受、情感、情绪和想象力其实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些精神活动的不同部分受到我们对某一个目标的追求的影响。个体心理学创造了一套探索性的系统和方法:将人类行为看作各种关系的最终作用形式,这些关系由具有天生能力的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产生。

7、个体通常难以总结自己的生活技巧,因为我们会贬低自己的存在价值。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缺点认识不足。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很好的人,但是实际上,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相反地,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很自私,但进一步分析揭示,其实他们是很好的人。你怎么看待自己并不重要,而且他人怎么看待你也不重要,关键在于你对社会的整体态度,因为这确定了每个人的愿望、兴趣和活动。

8、我们应当将个体放入其所成长的环境中进行评价。儿童在家庭排行中的位次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我们或许应当弱化第二名的意义。我们听得太多“第一名和最优秀”了,对此深感厌倦。历史和经验都表明,除了成为第一名和最优秀的人,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其他事情。过分强调第一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片面,无论怎么说,它都在剥夺他们成为完整人类的发展权利。

9、个体优越感往往是非常隐蔽的。因为社会感的存在不允许它公然出现——它在暗地里发展,隐藏在公众可以接受的假象之后。我们必须重申,在人类相互理解达到一定高度以后,个体优越感是不会生根发芽的。

10、为了正确理解人性,关键点在于至少将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同时放入一段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对比,然后再用一种行为模式将它们统一起来。经验证明,这种技巧是非常实用的,它允许我们汇总所有印象,并利用系统的组织方法将它们进行浓缩,最终得到可靠的性格评价结果。

11、只要一个人对个人价值的奋争占据了上风,他的精神就会感到高度紧张。结果,在其他人眼里,他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就会变得愈发明显。在追求过程中,他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而且终日沉溺于对巨大成功的幻想之中。

12、过分自负会带来极为危险的后果。它让个体更加固执于表面功夫而非深层修养,让他们要么只顾自己,要么过分在意他人。自负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让个体脱离了真实生活,他们不能理解人际沟通的本质,对生活的态度已经被扭曲了。

13、自负总爱带上伪装的面具。自负的人在支配他人之前必须首先接近他人,并慢慢地让他人跟自己紧密相连。因此,我们不要被他们表面的和蔼、友善或平易近人所欺骗,也不要受他们愚弄,以至于坚信他们绝不是那种为了维持自身优越感而征服他人的好战挑衅者。

14、无论是在童话还是在自负的人的狂热想象中,对权力的极度渴望都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变成上帝。我们很轻易地就会发现,自负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就是上帝,或者仅次于上帝。他们喜欢发号施令,提出的要求和愿望只有上帝才能满足他们。

15、嫉妒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有趣的性格特征,不仅存在于爱情中,也存在于其他人际关系中。有些嫉妒心较重的儿童既想着比别人更优越,又怀有过分的野心。

16、妒忌是伴随着个体追求权力和控制他人而产生的。当现实跟理想之间产生巨大鸿沟时,一个人就开始具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让他们觉得心情压抑,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般行为和生活态度。

17、在当今的文化中,每个人几乎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贪婪,普通人最合适的做法就是掩盖它,或者通过夸张的慷慨隐藏它。这种慷慨是以个体践踏他人的自尊为代价,进而维护个人自尊的一种补救措施。

18、憎恨是好斗的人的性格特征之一。一个人的憎恨(通常始于幼年)既可能非常强烈(例如,脾气暴躁),也可能相对温和(例如,惯于指责和说出恶毒的话)。从一个人的憎恨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出他们具有何种性格,因为它很好地暴露了一个人的情况,憎恨是性格中不可磨灭的标记。

19、隐世和孤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隐世的人很少甚至不说话,也不会留意他人干了什么。当我们跟他们说话时,他们的注意力涣散。即使是在最简单的社交活动中,他们也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冷漠,这种冷漠是造成他们与社会隔绝的根源。

20、焦虑在很大程度上让悲观厌世者觉得世界充满苦闷,让他们远离所有人际交往,摧毁了让他们过上安逸生活或为世界做贡献的希望。此后,恐惧开始蔓延,他们逐渐害怕外部世界,以及赖以生存的内部世界。

21、胆怯是一种程度较轻但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焦虑形式之一。无论你将一个胆怯的孩子置于何种人际关系中,他都会避免跟人交往,抑或破坏已有的关系。自卑感和标新立异让这些孩子对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一点儿都不感兴趣。

22、有些人表现出行为不检点或不文明的性格特征,例如,咬指甲、抠鼻子或贪吃。贪婪的人这些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是狼吞虎咽的吃客,不消一会儿,他们就将一大堆食物吃个精光。我们总会见到有些人除了吃,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唤起他们的兴趣。

23、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应该称赞具有过度乐观性格的人。我们总是很乐意与这些人一起工作,他们跟那些满脸忧郁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只看到生活黑暗面的伤心和不满的悲观主义者相比,性格开朗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通过评价一个人想要在多大程度上服务和帮助他人,并给他人带来欢乐,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他的社会感大小。那些才华横溢的人给我们带来欢乐,让人际交往变得更有趣。快乐的人更容易与他人相处,更具同情心。

24、具有奴性和顺从特点的人同样不能很好地从事那些需要主动完成的工作,他们只有遵守别人的命令才会觉得舒服。奴性的人根据他人制定的规律和法则生活,几乎偏执地要把自己置于奴隶的位置,他们的这种态度表现在大多数生活关系中。

25、奴性的反义词就是专横。具有专横特点的人总是要控制一切,他们不断自问:“我怎样才能高人一等呢?”这种态度是导致一切失望的根源。

26、希望利用一切权力争取优越感的人就会发怒,争取他人认同有时会退化为真正的对权力的疯狂。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即使是最细微的追求权力的妨碍也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他们相信(可能是因为先前经历的影响)自己可以为所欲为,通过这种方法打败对手。

27、反感也可以破坏社会,尽管它的破坏力不如其他感觉强。从生理角度讲,不愉快的情景或气味可以刺激胃壁,从而引起反感。从心理角度讲,反感是“呕出”灵魂里某种东西的倾向和企图。

28、喜悦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感觉,跟孤立不相容。人们寻找同伴、相互拥抱等都是为了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它是一种连结性感觉,有助于团结互助,可以温暖人心。

29、同情是最单纯的社会感。见到一个人表现出同情,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他们是具有社会良知的成熟个体,因为同情是衡量个人认同他人程度高低的良好标杆。

30、谦逊既是连结性感觉,又是分离性感觉。它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本身是人类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社会需要谦虚谨慎来提醒我们合作的必要性。

生活本身不会造成任何重要变化,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它,因为生活面对的是生物学意义上完整的人。人类有着自己的尖锐观点,都渴望权力。生活反而是最糟糕的老师,它缺乏思考能力,不会提醒我们,也不会教导我们,只是拒绝我们,让我们自生自灭。

坚持每周一本书,如果你有关于阅读的疑问可以私信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