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炼与静养

2022-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悟吾尊者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个人不论是习文还是练武,或者说是其他的实用技能,都需要遵循一定法则,而勤炼与静养是常常要走的两种极端的形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字无百日功",但是也强调“百日筑基”的重要与必要。因为这是在自己的大脑,心手上形成意识,概念以及心手相随,心灵手巧的不二之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日书万字的典型虽然值得商確,但是他在一定时期,花一定的时间,下一定的精力的勤炼或者说苦练,绝对的是不容置疑的。不然今天的我们也就不会为他留下的精典法帖而赞叹不已…这就是勤练的结果。同样,爱好的武术的人,也有类似的感受,对入门基本功的桩功,不通过一定时间,按一定的要点去炼,是无法调整自己的韧带,疏通自己的关节,调整自己的气血,养成自己的态势与内力和定力的。这就是以前习武之人,为什么讲究"入门先站三年桩”,在长期的各种各样的“桩功”的勤练与苦练中体验生命中“生生不息”的律动或者说永恒的本能。为日后充分将之激发,壮大,从而利用这本能,让自己的身体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打下基础,从而实现“袪病延年”,恢复自身的生命健康,以享受生活中美好的时光与快乐生命体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完美…

一个人要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勤练加苦练是入门的基本方法。在科学方法与技巧以及理论的系统性法则的指导下,又通过个人的勤练加苦练,外加各人内心的深处的体验,他或她在自己的身心上就会形成一定的感觉与困惑或思考,这就必须要有“静养"的阶段性的“休憩”,或者说是"静悟”。

静养,或者说静悟,只能建立在勤练的基本原则上的"休息”,而不是彻底地不去练习的绝对的让自己休息,这不是笔者所谓的"休憩”,那种不建立在勤练上的休息,是笔者认为的放弃。拳谚语"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一身松”。所以我说的静养,也就是“紧守一门”,而"博采众长”的读书与思索。如少林武术,在学习拳术的基础上,深入生活,勤于劳动,又重视诵读经书,且习惯坐禅,这就是笔者这里所强调提倡的静养。学习书法,研究学术,探索科研,都无不需要这样的,建立在勤学苦练的“勤炼”上的静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行站坐卧,不离这个”讲究的就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勤练"与"静养”的这矛盾对立关系的统一法则。是注重自己的行为要和意识上的形成统一,让自己在对自己行为,对自己的生命与生活的的点滴体验中来形成自己对自己思想与思维模式的检点与检验,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想,自己处世作人的技巧和应对之道。

"大道易简,人心惟微,随缘任往,心注一境”。对一门技术,对一门学术只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自己的“勤练”,加上一颗细致入微的体验与检查和专注的心,于片刻的“休憩”中"静养",你就会更好地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并做回那个最真实的,最满意的自己。愿大家互勉,一起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