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课堂实记
课前铺垫:周日晚自习,教室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在埋头写字,窗外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蟋蟀的叫声,我忍不住打断了他们,请他们停下笔来欣赏这首独特的秋天的乐曲。同学们一脸茫然,但仍屏息凝神地听着……其实,我是想为我明天要讲的《夜书所见》做铺垫……
夜书所见 课前准备:孩子们先自己预习了整首诗,结合课下注释,大部分孩子已经可以正确流利地读下来,但仍传递不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我来领读,孩子们听着我的声音去模仿,但只是停留在模仿我的情感层面,并没有化为自己的情感传达出来。在我看来,孩子学习一首诗,反复朗读是很重要的,因为诗虽语言精炼,但如果缺乏大量的练习朗读,诗歌很难走进他们的心里,孩子们理解的时候会很困难,所以,接下来,我又让孩子们以小组的形式再来展示朗读。整个朗读过程大概用了15分钟。
课堂经过:先从诗的题目——《夜书所见》说起。
我:题目中交代了这首诗发生的时间,是哪个字呢?这首诗所描写的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呢?
生:夜,证明是夜晚。
我:所见的意思又是什么?
生:所看见的
我:那么题目中的“书”又是什么意思?
生1:是书信的意思吗?
我:大家想想书还可以是什么意思?诗人是把自己在夜晚所看见的景象给……
生恍然大悟,速答:书写下来
这样题目的意思就破解了,夜书所见就是把自己在夜晚所看见的景象书写下来啊!那么他看见了什么?他在哪里看见的?我们来看这首诗……夜书所见——课堂实记
我:观察这幅图,图上有什么?再结合这首诗,回答:诗人看见了什么?
生:有梧桐叶、江水、儿童、促织、篱落、一盏灯
我:嗯,回答的很全面,那么,我想问一下,此时此刻,诗人应该在这幅画的什么位置呢?
生1:草屋里……
生2:院子里……
显然这两个学生都是随口一说,没有经过思考的。当我提出让他们在诗中找出依据时,他们哑言了。此时教室陷入了沉默……大概几十秒后,一个女生缓缓举起了手。
生3:我觉得他在江上
我:为什么你会觉得他在江上呢?你的依据是什么?_?
生3:我觉得是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客就是诗人自己。证明他此时此刻正在江上。
我:回答得很好,有理有据,老师很赞成你的说法,图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诗人的身影,最大的可能就是此时此刻他正好漂泊在江上啊,而诗中的第二句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我:那么诗人此刻漂泊在江上他究竟看见了什么?他看得见儿童挑促织吗?
生想了想说:看不见,因为离得远……
我:除了可能离得远外,诗中还有什么依据?(提示第三句中有一个字可以说明)
生:知
我:知是什么意思?
生:知道的意思
我:是啊,诗中只是说了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并没有说看见了儿童在挑促织啊!那么既然并没有看见儿童在挑促织,他为什么还要写呢?
夜书所见——课堂实记喔,促织就是指蟋蟀啊!这下知道我昨天晚上为什么要让你们听窗外的蟋蟀声了吧?每当秋天来临,也正是蟋蟀最多的时候,它们发出的声音就像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所以,蟋蟀又叫促织啊!而在我们家里,都是谁织布呢?是你们的母亲啊,或者是妻子啊!
那为什么诗中出现的树恰好是梧桐呢?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树呢?
其实,梧桐这个意象经常出现在描写秋天的诗歌里,多表示寂寞。如:下图中的这些诗句。我饱含感情地一个个朗读给他们听,让他们感知有“梧桐”出现的地方皆有伤感和寂寞啊!
我们把诗人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想想这样的情景,萧萧的秋风嗖嗖地吹着,连远处的梧桐树叶都簌簌地飘落下来,江水也被秋风泛起阵阵的涟漪,而我们诗人却独自划着船飘荡在浩瀚的江上,在这样的情形中,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请你用前两联中的一个字回答。
生:寒
我:对,是寒啊!那么诗人为什么觉得寒啊?
生:因为是秋天,又刮着风,诗人就觉得寒冷。
我:仅仅是天气寒冷吗?
生陷入思考
我:同学们,不光是天气寒冷啊,这么冷的天,又是晚上可是诗人仍然漂泊在他乡,天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的心也寒啊!在这样寒凉的秋天的夜晚,诗人看到这一切也不由得引发了他的情感,那么诗中的客情又是指什么呢?
生:我觉得“客情”是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
我:有道理!那么具体说来是对家乡谁的思念?
生2:小孩
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但说不上原因)
我:我来帮你说一说,听听有没有道理。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独自漂泊在外,一阵寒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颤,是啊,天冷了!该添寒衣了,所以,他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家里,此刻,或许自己的母亲(妻子)正忙碌地坐在织布机前给自己织布做衣,而窗外蟋蟀声此起彼伏,他的孩子正调皮地挑逗着蟋蟀。多么温暖的场面啊!可惜,一切都是自己想象的,他目之所及的只有远处那个别人家的篱笆小院和屋里散发出来的一盏灯的微弱的光亮……可惜,那不是自己的家。他该有多么难过,多么失望呢?请你读出他的感觉来……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一次孩子的声音终于不再是轻飘飘的了,明显多了一份厚重的忧伤,此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
课后反思总结: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而这首诗抒情并不是很明显,难点在第三句的解析,通过联想的场面——知有儿童挑促织。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抒发的对家乡母亲、妻子和孩子的思念。我觉得促织其实是一箭双雕,一语双关。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促织可以代表孩子也可以代表妻子母亲。最后一句,灯的意象意味深远,更显孤独和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