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18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前几天刚刚结束,再过2周,2018即将写入历史。
公元2018是怎样的一年?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不太好过的一年。
站在将来的角度看今天,中国这40年国运却不是一般好。
这40年,不同年龄段的人,见证了中国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和规模摆脱贫困。从农村到城市,从自行车到汽车、从狭小破旧的房子到高层住宅…
我们身处巨变中,90年代至今,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5倍,而中国是27倍。
罗辑思维的脱不花去了趟日本回来,感叹自己还好是在中国创业。即使是早出生几十年,大部分人是没有“自由努力权”的。
投胎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应该是一种幸运。用芒格的话说,这是中了「基因彩票」。
既然是这么好的国运,又怎么理解2018年经济下行现象?
我从李丰《跨越周期的系统性机会》、香帅《北大金融学课》以及施展《中国史纲50讲》相关内容获得很多启发,我认为这是目前见到的最好解读,但请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
这是怎样的一年,这又是怎样的40年。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终会知道。
1.2018,拐点
2018年是资本寒冬,美国A股暴跌,加上中美贸易战,房地产增值的预期也开始动摇,问题在2018年接踵出现,各种挑战下,民众的情绪也普遍偏负面。
峰瑞资本李丰从一个经济周期角度,认为2018年发生的种种是原本应该在2016年发生的。
为什么?
的确从近半个世纪里,经济呈现5-10年一周期的态势。98年金融危机、08年次贷危机、到今年2018又刚好是10年。
在2008年到2018年代这轮周期里,2008-2011年是繁荣扩张期,之后进入调整期,2014年后进入冷却期,2016年,又有一个小阳春,之后2017到2018都是寒流期——香帅
某种程度上,2016年的小阳春是非常偶然的因素,2018年的寒流才是回归原本周期的表现。(具体在文章后面细说)
历史上每个周期都有非常困难的时刻,但每个变革节点,都促成了影响未来10-20年的深刻变化。
2018年在未来的5-10年看,它将具有拐点意义。
理解2018这个节点,我们先逐一回顾一下,几次历史变革节点中透露的底层规律。
2.我们的80、90年代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那时中国刚走出文革,从民生到经济都非常困难。
当时GDP只有3000多亿元,劳动力80%来自农村。年人均粮棉油所有量仅相当于1955年水平。城市里有800万户人没有住所,居住在教室、工厂、食堂。
A.打开流通和餐饮业
1979 年,持续十年之久的 “知青下乡” 运动走到终点,2 月,760 万知青涌回城市,每年还增加 300 万。这是当时许多城市无法消化的。
数千万年轻人满怀憧憬回到城市,却发现就业无门,甚至无法生存时,社会危险不言而喻。
开闸放水,成了当务之急。受制于职工终身制,工厂腾不出多少位置,传统的路走不通,只有鼓励大家自谋生路。于是流通和餐饮行业向民营经济打开。
后来很多人做起了小商品流通和餐饮的生意,民营经济的合法性开始被确定下来。这时期冒出了年广九等著名个体户。
B.意外产物——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起来,源于安徽小岗村的一场变革。
1978年底,18 位长期忍饥挨饿的农民在 “大包干契约” 上按下手印,“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第二年小岗村就喜迎大丰收,80 年邓小平公开肯定这种“包产到户” 的做法,很快全国农村几乎都推行包干制。
1980 年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 70%,从现在看很明显,那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劳动力转化出来,因为庞大的劳动力被框定在土地上,“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得不到解放,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包产到户解决了吃饭问题、更深远的影响是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农民离开田地,涌向当时还处于灰色地带的小手工作坊、使之焕发生命力促成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也成为制造业的前身。
浙商代表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就兴起于这样的背景,万向是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提供零部件的OEM,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正是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的十年,乡镇企业的巨大发展,使得大量流出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化为制造业工人。
90年代,我们同样遭遇严重问题。
C.高通胀和抢购潮
很多人不知道或者忘记了,88 和 89 年曾有一轮高通胀——1988(18.8%)、1989(18%)(2017年通胀率为7.5%)《中国物价年鉴》记载,88 年国家计算零售物价指数的 383 种商品中,动价面达 95% 以上,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 18.5%。
全国范围爆发了挤兑、抢购狂潮,直到90年 6 月,物价指数才降到了 3.2%。
当时为抑制通胀,实施了加息政策,但随之而来的是透支后 “硬着陆” 带来的消费持续低迷,老百姓更愿意把钱放在银行。
外贸出口少,消费低迷,意味着不需要生产和制造,意味着发展停滞。为拉动经济增长,再次开闸放水:一是股市、二是房地产。
D.股市和房地产
90年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股市开启。
另一个魔盒也打开了,原来的住房都是国家分配的,90 年初,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房地产作为影响未来20年的市场,开放民营进入了。
(海南淘金时的“万通六兄弟”)
92 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数千亿资金流向了海口、广西北海等南方沿海城市,直接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记录的首次房地产热。
几年后,房产泡沫迎来一次惨痛的破灭,但此后房地产市场化开始进入快车道,民营资本也在摸爬滚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E.开放外贸
正如
《3000年的中国》
一文提到的中国的城市化早于工业化。随着分税制改革,把国家税和地方税做了划分。地方政府为了业绩开始鼓励建筑业发展,融资建设开发区…中国城市化大发展提前到来。
恰逢西方的生产大规模外包出现,开发区带动了下游数量庞大的中小规模民企,形成庞大而又灵活的供应链网络,意外的成为西方创新经济周期里的最佳承接方。
中国制造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汇率低,有利于出口,因为出口的商品便宜,销量就好。中国跟美国做生意是顺差,赚了美国人很多钱,同时中国民营制造业实力借机获得不断提升。这使得开放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具备了条件。
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打开了若干行业,其中一项影响力巨大的,就是开放和允许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独立外贸自主权。
3.我们的新世纪
进入千禧年以后的事情,我们就比较熟悉了。主要的变化有几个:
F.大学扩招
1980 年起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到 1999 年前后,第一批独生子女走到了大学的门槛前,在当时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比如国企改制引发的下岗潮等),中央制定了以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 为目标的扩招计划。
大学扩招是什么概念?据教育部资料,到 201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 700 万,在学总规模 3699 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 1/5,位居世界第一。
这项政策,实际上是在塑造中国下一期劳动力结构,也是2018年城市抢人大战的序幕。
G.全球印钱周期
2008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为应对危机,成立了创业板,09年7月正式在深交所交易。
08年之后,美国开启量化宽松政策,世界范围进入一个印钱周期,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周期,全世界几乎同时印了这么多钱。
印钱周期的特征是,钱越来越多,用钱赚钱比劳动赚钱更快,这对底层劳动者的利益影响最大。
2010年的时候国家经过4万亿的刺激,经济开始过热,然后央行就温和地多次加息,控制经济,慢慢地踩刹车。
2015年美国升息,大家预期美联储要升息了,流动性溢价讲受到挑战,美股暴跌。
2016年前后爆发黑天鹅事件,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可以理解为以前不太投票的底层人民开始出来投票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印钱周期下,世界范围内底层民众不满情绪的政治表达。
4.变革节点的底层规律
前面几个经济周期的故事,为什么值得旧事重提?
短短40年中国变成制造业大国,从历史悠久的农业经济到现代制造业经济的转换。
在每个困难的节点,看中国应对挑战,如何做出的调整,会得到2个规律
:
一、稳定和发展,执政根基稳固非常重要、未来发展也非常重要,所以必须保障民生、并解决发展需求,具体说无非两样:
-
就业
-
物价
就业方面体现在:
80年放开餐饮和流通业,解决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90年代开放房地产民营和股市……99年大学扩招,2018年城市抢人大战,都涉及就业问题。
物价方面也体现在:
88年高通胀之后实施的加息政策、2010年经济过热后采取的温和加息政策。
而事关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
促进劳动力结构的转化,获得未来竞争优势
80年代实施包产到户、开放流通餐饮,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工人,这是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90年代开放房地产、股市、99年大学扩招,是继续深化劳动力结构向制造业经济转化,并储备大量应对未来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知识型人才。
二、以上也体现,中国应对挑战的规律,每次国家面对内忧外困的节点上都做同样的措施。
仔细看每一次变革,也符合以上三条,而且每次开放一个新的市场,就没有再关上去的,没有。
另外,开放民企进入的领域,这些结构性机会,在早期时,都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进入,但经过5-10年发展之后,最大的赢家多数是民企。
5.回答2018
再回来看2018年,2018是2016年危机的缓期执行。
08年之后全球开启印钱模式,导致的是投资赚钱远高于劳动赚钱,在中国钱主要流入资金的黑洞——房地产,成为新一轮周期的隐患。
中国在2016年春节后,房地产调控放宽,从10月1日才重新开始限购直到今天。并且严格控制人民币赴海外投资,严格控制换汇。
16年突发的几个影响国际的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并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土耳其内战,都造成大量不确定性。也因为这给中国制造了机会窗口,才出现了2016年的小阳春。2017年年底开始,全球又进入了一个加息的周期。
这些事件增强了经济不确定性,经济预期更加保守。而为了刺激经济,又会降低加息频率,这就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延缓。
于是当下是再次回到原来2016年的应有的节点和挑战。
回顾上文提到的,每次应对挑战做的三件事,1. 打开垄断市场 2.吸引外资 3.引入民企,于是2018我们看到:
6 月底,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低调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共在 22 个领域推出开放措施。
在能源矿产领域,取消多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包括电网、加油站、新能源汽车、特殊和稀缺煤类、稀土与石墨等。此外,市场开放的范围还包括铁路、船舶、通用飞机、粮食收购批发、银行、证券、期货、寿险等。
9 月 克强总理说,3 年后会有外国企业获得中国金融业全牌照全股比经营资格。
7月1日,特斯拉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独资厂,政府还提供了土地和贷款。这消息是个巨大的震动。因为,这是一件突破中国历史政策极限的事情。
这些小信号背后反映了一个长周期的政策风向。每次在内忧外困的背景下,规律是一致的。
2018年还有一个特殊性
,也只有今年,多数人对房地产预期才开始呈现比较明显的摇摆,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房地产在中国究竟是一种什么存在?
不同统计口径显示,经过20年发展到今天,中国房地产总资产价格大概430万亿,相当于沪深两市的总和的4倍以上。
房地产平均每一年增加20万亿的资产,是过去20年的每一年!今天中国一年的GDP规模也才80万亿。过去20年,中国大部分钱都去了房地产,它是资金的黑洞。只要你不折腾进监狱,买房基本跑赢其他创业投资。
中国今天的杠杆率有多高,从政府到家庭个人债务,总共200多万亿。中国今天的挑战之一是,既要刺激经济增长,又不能提高债务规模。方法之一就是增加直接融资占比。
可是每次出台一些刺激政策,最终钱都没有按照规定路线,而是最终流向房地产。
问题来了,房地产不能迭。一跌,400万亿资产流出10%,市场上就多了40万亿,很容易产生通胀!也不能涨,一涨所有钱又流向房地产,阻碍未来中国竞争力,且推高了中国整体杠杆率。
答案只有一个,房地产必须平稳,不太涨不太跌,不太买不太卖。所以必须慢慢解决,所有人认为房地产赚钱的预期。
这恰好只发生在2018年的中国。也只有今年你会感觉到,你周围陆陆续续有小伙伴不再认为买房是一定赚钱的事。
这就是中国在面临的挑战。
如果堵住这个巨大黑洞,且保持足够低的利息,钱才会出来,才愿意去冒险,从而促进新经济发展。这些从房地产流出来的钱要去哪里,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你这时候再来回味一下,2018年11月宣布成立的,定位是科技创新公司的科创板
,就应该反应过来了。
中国今天的挑战之二:
前两轮周期里,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目前制造业人口依然占劳动力人口的最大。
因此必须把制造业长期留在中国,而由于劳动力成本升高,显然有一部分会被转移走。那么通过什么方式,能使制造业在中国长期存在?——提升产业链的整体附加值,完成产业链的稳定。
2012年是一个拐点,此后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原来依托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优势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99年大学扩招就是在为此准备的,它仍然在促成高校毕业生完成其劳动技能的转化,成为符合产业链发展需要的科技工作者。
未来中国的优势在于依托全球数量最庞大的,接受高等教育且相对廉价的新型劳动力。
这正在成为下一轮竞争模式下中国的生产力优势,未来发展的第二级火箭。
今年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实际上是在干什么?改造城市的劳动力结构,为发展铺路。
结合这2条,你再回来看科创板的推出,房地产的限购,道理就很顺了。
2018年和以后5-10年,我们在面临的机遇:
今年我们听到的各种负面情绪,主要的原因是在每一次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被影响的恰恰是上一轮受益的主流阶层。每次也是在这样的变革节点上,会做出影响未来超过20年的结构调整,产生难以想象的机会。
2018年的中国,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经济规律来看,你大概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年份、结构和机会。
我对到底有没有「一个特别困难的年份」这件事存疑。啥时候不难啊?一切不过是命运在敲门,放他进来。——脱不花
真正能治得了我们的焦虑症的,是用更加长期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今天的问题和机会。——李丰
我相信,不论是投资、创业、普通白领还是学生,理解以上变化,将是价值巨大的。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