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得了这么多书,为何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2018-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考拉的财富之路

“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依然还是原先那个鸟样……”

“为什么我知道那么多大道理,生活还是没有太大改变……”

“我什么我懂得了这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知道你的内心一定时常有这些疑问,因为我之前也一样,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这些问题,但是一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今天我试着从最近学习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得到的一些感悟再次思考并剖析这个问题,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先问一个问题:什么叫知识?

如果这个问题太笼统,试着回答以下简单的问题:

“你之前看的那么多书,可以称作知识吗?”

“你每天听的得到APP音频内容,是知识吗?”

“你每隔一段时间参加的讲座,研讨会,兴趣小组讨论,是知识吗?”

我猜十有八九你会认为这些当然是知识,并且是无可厚非的知识。是的,我理解你的想法,因为曾经的我也是这样。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那些大部分都不是知识,至少不成称作是知识,那些只是我们看过,听过,讨论过的信息,仅此而已。试想一下,好多年前高中时代学习的课程,还能回想起来多少?5年前你看过的那些名著,畅销书现在还能记得几本(不用谈细节,就说书本的核心内容是否可以复述的下来)?3年前的参加过的线下研讨会内容,你还记得多少?去年参加的罗胖的跨年演讲内容你还能讲述出来吗……

诚实的对待自己--是的,你不能!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因为那些不叫知识,只是你我听到,看到,读到的信息片段,他们并没有真正被存储在我们大脑的硬盘中随时可以被我们调用。

那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呢?---能够改变我们行为的信息,可以被我们轻松调用并和现有的知识体系产生关联的信息。

例如:我们需要燃烧东西的时候,首先会想到火柴,打火机;我们看到天空中乌云漫布,会想到马上要下雨了,进而知道要把门窗关上,或者把阳台的衣服收回到房间里面;我们看到或者听到“三国演义”这四个字,会想到其作者是罗贯中,里面的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人物,主要讲述的内容以及书中的细节,并联想到其他几本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我们喜欢郭德纲的相声,进而学习他的幽默与风趣,然后跟朋友聚会时,总能成为其中的欢乐豆;我们看到了微信公众号中教的拍照技巧,于是天天给隔壁老王媳妇拍一些好看的照片,进而赢得她的好感……

这些叫真正的知识,我们随时可以从大脑中调取并为我所用,或者与现有的知识点形成关联,组成知识网络,知识体系。

其实我们陷入了低效率勤奋的陷阱中

我们时常会给自己订立一些目标:今年要读完100本书,听完5个得到的专栏,练习100小时的钢琴等等,但是现在我们诚实的去反思一下:读过的这些书,听完的这些专栏你真正记住的又多少?又有多少真正用在了生活,工作中,解决了切实的问题。

可能你会说:现在暂时还没用上而已,说不定以后就会用到了.

嗯,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信息输入我们的大脑之后,不是说就像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想用的时候就可以随手拿下来翻阅,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信息就会在我们大脑中存储空间消失一部分,再过一段时间又消失一部分,直至你记不起为止。这也是很多时候别人提到了一本书,我们记得自己读过,但是却怎么也想不起书中到底讲了什么内容的原因。

信息没有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就不能转化为知识,也就不能为我们所调用。一味的追求数量,追求速度,只能让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感觉越来越吃力,这也就是开头提到的困惑:为什么我们懂得了这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所在。

如果破局?

从今天开始,先好好学会学习的方法。

李笑来老师有一句话(也是他微信公众号的名称):学习学习再学习,直到今年我才从内心深处彻底明白其中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学习学习方法,然后再学习。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摆脱低效率的勤奋误区,让自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成长效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刀,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有的人砍刀了满车的柴火,有些人砍到了一捆柴火,有些人什么都没砍到。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忘记了,在砍柴之前我们先要磨好自己的刀,然后学习如何砍柴,再去砍,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今天先写到这里,后续再复盘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