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冉闵〈补录〉(匈奴篇二十八)-追寻迷失的民族
从唐宋沿革到今天的大部分历史学家的的主流价值观来看,五胡入主中原,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促使了华夏各民族大融合,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被迫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但历史学家们忘记了,这样的融合,是汉民族在百余年时间里怎样的痛苦。
然而当时入塞胡族带着原始部落的残暴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北方的汉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有人说在北方曾经建立了雄秦盛汉的汉民族一度走到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野史载后赵时期,北方汉族人口只剩三百多万,而五胡人口达到五六百万)。这样的说法相对比较夸张,但是当时北方胡汉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缓解的地步。
西晋灭亡后,存留在北方的汉族人民为了抵抗五胡的暴行,纷纷建立了自发而分散的军事武装,一为坞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大多由没有南迁的汉族地主组织而成。二为乞活军,乞活,顾名思义,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也 ,其悲壮凄惨情形可见一斑。乞活军的基本成分是汉族流亡农民,无战乱时参与农业生产,遇到战乱时武装组织起来以求自保,抵制胡人的屠杀。
随着胡汉矛盾的加剧,这二类势力成为北方汉族反胡的最主要力量。
而那名叫冉闵的汉人,彻底点燃了北方汉族百姓反胡的烈火。
挽救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冉闵〈补录〉(匈奴篇二十八)-追寻迷失的民族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唯一的汉民族政权冉闵的开国君主。
冉闵的祖父冉隆与父亲冉瞻叔父冉襄都是乞活军的一员,祖父冉隆与叔父冉襄都在抵抗前赵匈奴的战争中牺牲,时年十二岁的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后被石勒所俘,石勒非常欣赏年少的冉襄作战的勇猛,逐命其子石虎收冉襄为养子,为石勒所用。
挽救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冉闵〈补录〉(匈奴篇二十八)-追寻迷失的民族冉襄后在与匈奴作战中牺牲。
冉闵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和智谋,深得石虎赏识,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后赵对前燕的战争,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率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渐渐在各种军事行动中崭露头角,屡立奇功,后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逐渐成为了后赵军界最重要的将领,被称为当世项羽。
挽救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冉闵〈补录〉(匈奴篇二十八)-追寻迷失的民族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死后,其侄石虎篡夺了皇位。石虎统治期间,军旅不息,众役繁兴,征调频繁,刑罚严酷,后赵政局大乱,而石虎死后,诸子争立,互相残杀。
348年冉闵趁机与同为乞活军出身的后赵汉人大司马李农联手,杀石虎子石遵石鉴。建立了冉魏政权,冉闵自立为皇帝。
挽救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冉闵〈补录〉(匈奴篇二十八)-追寻迷失的民族掌握政权后,冉闵祭出了那纸撼动了历史的杀胡令。
冉闵的杀胡令,并非一时冲动,或特意在挑拔汉胡之间的民族关系。作为借羯族后赵政权动荡中起家的北方唯一汉族势力,冉闵立国之初就危机四伏。外有羯族后赵势力襄国石砥,羌族姚弋仲、氐族苻洪,鲜卑慕容部;内部羯族又时常反叛,并不能为已所用。
挽救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冉闵〈补录〉(匈奴篇二十八)-追寻迷失的民族杀胡令,是作为根基不稳的冉魏政权团结汉民族在北方分散的武装力量的最好政治选择,也是胡汉矛盾激化后的必然结果。
杀胡令一经祭出,如野火曼延不可收拾,史载“赵人(汉人的统称)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
仇恨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一发不可收拾,三十年来,饱受胡人欺压的汉人纷纷响应,一时间掀起了中原汉民族对胡人的反报复战争,中原无日不战,血流成河,山河为之变色。
五胡少数民族在这次反报复行动中被屠杀的数量同样惊人,仅后赵及冉魏都城邺城就有二十多万羯胡被杀,推及到更广的北方,这个数字肯定更加惊人。一时间迫于冉闵和北方汉族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各自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从此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
面对冉魏政权同样残暴的种族屠杀政策,北方五胡空前团结起来,一至将矛头对准了冉闵的冉魏政权。
冉魏成立的三年时间内,冉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复制的战争神话:
汝阴王石琨、张举、王朗率七万人伐魏都鄴,冉闵仅率千馀骑兵与其战于邺城北;冉闵操两刃矛,驰骑痛击,所向摧陷,斩首三千级,石琨部大败而去。
元和六年初,冉闵大败羯族襄国相国石琨、镇南将军刘国十万众于邯郸,灭敌万余。
面对如此可怕的敌人,匈奴、羯、鲜卑、氐、羌众胡联合起来,组成三十万联军,准备向魏都邺城大举进攻,冉闵率七万魏军与三万乞活军与群胡战于苍亭,大败群胡,灭敌二万八千,尽俘其众而归,旌旗、钲鼓绵亘百余里。
冉魏是一个为战争而建立的政权,与众胡势力无日不战,境内纷纷不乱的战争,加之种族屠杀性质的杀胡令让境内的胡人纷纷逃离魏境,农业遇到了摧毁性破坏,在元和七年即遇到了大灾。
没有经济的支撑,加之与内部的不和(冉魏政权建立没有多久,冉闵即诛杀自己的得力助手李农),创造了众多战争神话的冉魏,很快就显现了疲态。
冉闵对自己的处境有很清醒的认识,他曾一度派人到东晋,希望东晋政府与自己联合,出兵北伐,将群胡逐出中原。
后赵大乱,冉闵在中原搅起腥风血雨,而东晋方面,安西将军恒温刚刚平蜀成功(灭成汉),威名大振。
恒温一生的梦想也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在得知中原大乱后也是热血沸腾,一再上表要求北伐,但东晋朝延内部害怕恒温再立殊勋难以制抑,不同意北伐。
恒温一怒之下在朝延无令的情况下率五万大军自江陵顺流而下,意欲北伐。
东晋朝野震惊,派使力阻,此时的恒温还不敢公开对抗朝延,最终放弃了北伐的念头。
但中原的政局的确有机可趁,东晋政府也不想错过趁火打劫的机会,元和七年,派七万大军北伐,但是却没有让恒温出征,而派了一个志大才疏的清淡家殷浩担任此次北伐的主帅,屡战屡败,对中原北方诸胡势力丝毫没有构成威胁。
冉闵注定了只能一个人与群胡战斗。
元和七年(351年),冉闵率十万大军围攻襄国石砥。姚襄(羌)、石琨(羯)、悦绾(慕容鲜卑)率十万余众援砥,合围冉闵,冉闵大败,全军覆灭,只身一人逃回邺城,其子冉胤被部下胡兵所杀。
经此一役,冉闵的主力其实已经基本丧失。
冉闵回到邺城,迅速稳定的局势,以残余的兵力大败前来攻击邺城的石砥刘显部七万大军,灭敌三万余众。又一次创造的奇迹。
元和八年(352年),刘显攻常山,冉闵率八千骑(此应为冉闵的全部精锐)出击,大败刘显,并趁胜追击至襄国,逐灭襄国,至此后赵羯族势力基本被冉闵所灭。
被群狼围攻的雄狮已经疲惫,冉闵进攻的步伐,渐显沉重,等待他的,只是看群胡之中,什么样的人,能结束这样的战争神话---当然也是群胡心中的噩梦。
终结传奇的,是另一个传奇的演绎者---慕容恪。
公元352年,后赵羯族势力基本被冉闵所灭,但冉闵亦元气大伤,已占据幽州的慕容恪抓做了入主中原的最佳时机,率十万大军南下。
冉闵此时只有万余兵力,众大臣纷纷劝其避幕容恪的风头,然而冉闵的字典上从来没有躲这个字。
他率领着仅有的一万多步兵(冉闵已经没有骑兵了)活动于常山、中山诸郡,抵御燕军。
冉闵手下的很多大臣对他的此次出征感到绝望,纷纷自杀。
冉闵没有这样脆弱,而且他率领的一万多步兵在十万鲜卑铁骑面前并不落下风,燕魏两军在安喜平原上展开激战,冉闵连续十次击退了慕容恪的铁骑。
然而敌众我寡,冉闵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与此同时,前燕君主慕容儁的大军逼近,有形成二军合围的趋势。
冉闵于是率部且战且退,企图将慕容恪部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
这是冉闵能作出的最明智的选择,但是他的对手是慕容恪,慕容恪并不上冉闵的当,主力始终留驻平地,不与冉闵进丛林地带作战。
冉闵军粮渐尽,又有慕容儁的后援大军威胁,加之在平原上有十胜慕容恪的记录,冉闵决定孤注一掷,回到平地与慕容恪决一死战。
魏昌城侧,廉台,一场一万步兵对十万铁骑的决战拉开。
冉闵的一万步兵杀向幕容恪的十万铁骑,但是这次他发现面对的不是奔驰而来的铁骑。而是五千人的肉盾。
连环马,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名词。
冉闵的步兵战争力太强悍了,安喜平原上十战未捷,燕兵谈闵色变,慕容恪一方面安抚军心,一方面也绞尽脑汁如何制约冉闵这支疯狂的部队。
答案是崭新的,连环马,五千人的骑兵用铁锁连结起来组成一个宠大的方阵,置于阵前。
意图简单而明显,阻止和拖延冉闵军的突破速度。
代价是五千精锐的性命。
效果非常明显,冉闵军被五千连环方阵所阻,等冲破方阵,慕容恪剩下的九万五千骑马已经完成了对冉闵军的三处合围。
冉闵军全军覆灭,冉闵连杀三百余人,冲出重围,战马却力竭而倒,被慕容恪所俘。
一代战神,结束了他的征程。
冉闵随后被慕容儁斩于遏陉山,史载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儁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冉魏逐灭,冉魏满朝文武,大多守节自缢,少数逃往东晋,无一降燕。
魏境约有几十万汉人纷纷逃往东晋,中途受到群胡的报复截击,死亡殆尽。
北方的天空,依然是无尽的暗夜。
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不愿再提冉闵,就像莫泊桑的代表短篇小说《羊脂球》一样,一个叫羊脂球妓女为了一车逃难的法国人的利益,让一名普鲁士士兵给睡了,结果得到好处的那车法国人非但不感激这位妓女的付出,却对妓女羊脂球的行为嘲笑讽剌,恶意诅骂攻击,他们没想过当初谁带他们走出尴尬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