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八佰》,寻找民族的灵魂
这是难得一部好电影,看后让我悲壮和自豪。整整二个小时沉静在战争的氛围里,看到的是硝烟弥漫,透出的是民族勇气。虽然历史不能重演,但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什么?第一,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二,是永不灭绝的民族精神。第三,是坚如磐石的骨气。
电影展现战争场面真实、真诚。比起以往战争片,似乎缺少我们习惯的真能量的话,也没有主流的意识形态语言,那些国军战士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所表现出的人性美,是显而易见,这种真实比起信仰、比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来说,更有一种感召力和凝聚力。
战争情节的细微和用方言表达对战争的恐惧、对生命的依恋,对远在上海之外的家乡的思念让观众为之动容和心酸,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在呐喊,为何战争会降临,为何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为什么我们要去做这种牺牲。
《八佰》电影结束了,它留下了长长的余音给了我们。不得不让我们这些第二、三代没有遇到战争的人引起的思考。并且反思,如果我们也遇到他们面临的残酷战争,我们会这样,会怯弱吗?会当逃兵吗?会像谢团长那样,明知这是一条死路,偏要走下去,换来民族觉醒,换来新的抗战集结号的到来。
淞沪会战是翻开中国抗战的序曲,代表着八年抗战不朽精神,在这个艰苦的八年中,站在民族大业立场上,国共合作,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们的父辈们付出了他们昂贵的代价,战争期间,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多少人在逃亡中丧命。
当我提笔写观影感时,十几年前我父亲讲的他那段在国军的经历的一个小故事。那次父亲在一次大病折磨中醒来,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晚上他的梦中的话,就是“火、火、火”,并下意识拍着病床床沿直到清醒过来,我当时就问他,怎么啦?于是他向我讲述他在1942年随军队撤退中遇到的一个场面。他跟着部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沿铁路线撤退,突然爆炸声响起,火光一片连着一片,被炸毁的火车一片狼藉,然后就是被不停地追击,逃到一条河边上,月光下的小河不过十米宽,我爸非常瘦小,又是旱鸭子,不会游泳,于是那位高大的马排长,让我爸拉住他腰上的皮带,在日本军的枪林弹雨下游到了对岸,逃过一劫。听了他那次从未讲过的往事,当时我感到很震惊,这是他时日不多才会对我讲的他在国军服役那段经历。于是我就自然想到四行仓库里也有讲河南口音的大兵,我爸爸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他们在国难时就是这样默默地或者,甚至默默献出他们的生命。
电影《八佰》,在疫情后,在国际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在“港独”和“台独”如此猖狂的时候,应该回答了一部分问题。我们希望和平,但是一旦被挑起战争,我们也不怕。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态度。
5000年文明历史铸就的中华民族英魂永在。
刘苏南于张江书房灯下
2020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