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不是要来的而是赢得的
01
《绝非偶然》一书中阿伦森详细描绘了他去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时与著名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之间发生的一些事,事很细碎,但却足以窥见许多事理,启发世人。
在阿伦森来到斯坦福大学时,费斯汀格在斯坦福担任教授大概已有两个学期了,因为费斯汀格来到斯坦福之前已经颇有名气,斯坦福大学校长批准他前两个学期并不需要授课。
从阿伦森来到斯坦福的那个学期开始,费斯汀格开始开设课程供研究生选修。阿伦森早已听闻费斯汀格性格怪异,对学生严苛近乎变态,以至于传闻他的学生都去当护林员了。
阿伦森鼓足勇气试探费斯汀格是否确实如此怪异,结果差点让他真的放弃了选修他的课程,他感受到了费斯汀格的高傲与冷淡,阿伦森的谦逊并没有转变他的态度,哪怕丝毫。后来是阿伦森的妻子劝他应该勇敢挑战下自己,才让阿伦森决定选修他的课。
费斯汀格的课确实是令他的学生百般煎熬的,假如问题回答得没有穷尽材料则会招致他许久的批评,令他的学生头也抬不起来。阿伦森因为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并阅读了他的所有著作才勉强安稳地上完了课程。但课程的论文却没有那么顺利,在阿伦森交上了论文作业后,一天他被费斯汀格叫到办公室,他的论文被费斯汀格否定了,阿伦森拿着论文去看却发现没有修改的意见,于是他又去问为什么,费斯汀格告诉他没有认真思考的论文不值得让他去看更别说添加修改意见了。
阿伦森心情郁闷至极,但冷静想了想之后,决定认真再修改一遍论文,要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费斯汀格的满意,所以他深深投入论文的修改中,才发现论文真的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再次拿到费斯汀格面前的论文已经过阿伦森精心修改,这次,费斯汀格没有再批评他了,而是开始欣赏阿伦森了。
后来,费斯汀格甚至请教阿伦森关于心理学实验的事情,再后来,两人关系融洽,阿伦森视费斯汀格为朋友。
多年以后,阿伦森写到:“当我在费斯汀格的追悼会上致悼词时,想到往日他对我的严苛以及他那遗憾而轻蔑的经典表情,不禁会心地笑了”。
回首往事,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似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曾经的痛苦。
曾经用自己行动来赢得的尊严会让行动者回味久远,懂得用行动来为自己赢得尊严的人大概也不会去找别人要尊严吧!
02
哈佛大学,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乃至全球的顶尖大学,各种学科都处于领先地位,尽管童年的阿伦森生活的里维尔距离这所著名学府只有十一公里,他却从没想过也不敢想有一天会成为哈佛大学的一份子。
他所在的高中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也没有申请成功哈佛大学,他同样也不敢去申请,对于哈佛,高中时代的阿伦森仍是望而却步的。
但是,仅仅距离他高中毕业九年,他居然来到了哈佛大学,西装革履地穿行在美丽的哈佛校园中,开始他的哈佛大学助理教授生活。
在这九年的时间里,他醉心于心理学专业,以他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各种机会,勇敢接受各种挑战,最终摸索出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方向,希望在心理实验方面取得一些成就。
今天,我们再看看阿伦森的一生,是在研究、写作、教学三方面都取得杰出成绩的一生,一直朝着他认定的方向努力奋斗,今天,我们不会记得他是哪个大学的教授了,而是因为他的那本优秀的心理学著作《社会性动物》。
03
今天的社会,我们(包括曾经的自己)时常会想着走捷径,以为可以有一条路,走上了就比别人厉害了很多或者是走上了就永远高枕无忧,一切都有了。
所以,曾经我失落无助时候,我也幻想关系可以帮我解决人生的困境,可以让我得到我想象的所谓好工作以及美好的人生。
但从求取的那一刻开始,我便隐约地感觉到一切好像都是不真实的,为了求取帮助,我必须顺从一切我所不喜欢的安排,在推杯换盏的酒席间勉强自己去做出那些行为,去说那些不屑于去说的话。
终于,我的幻想还是破灭,但那时我还是认为自己运气不好,所求之人没有找对,我还以为假如自己找对了人,或许就可以兴旺发达了,还以为人生就是这么残酷吧。
但今天回头再看,幻想的破灭也许是一件对我很好的事,这个过程让我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源或者机会的获得是需要你的努力换取的,别人帮助你、给你尊严是因为你值得,而不是因为你求取,假如你偏要求取而不是用全力付出赢得,那就别要求别人给你尊严。
这个社会总体上还是相对公平的,想要尊严,靠自己,靠别人获得你所认为的尊严,那不是真的尊严,你的内心也不可能真正被自己说服。
04
我的导师在博客上写了一篇短文吐槽了厦门建行房屋抵押注销手续办理繁杂折腾,原因并不在于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事实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而且整个厦门的服务业工作人员态度都挺好。
制度的规定使然,一个基层的员工个体在所工作的公司里面面对公司的制度常常只有遵守,有些公司甚至赤裸裸地强调不需要员工有什么想法,只要有执行力就可以了。这里,我想要提醒的是,这样赤裸裸强调的公司可并不一定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小公司哦!反而可能是确信自己很强大的公司更有可能这样的自信呀!
我的导师在文中描述的情况显示了普通的公司员工中许多人都是非常清楚公司流程需要某些方面的优化或者改进,但普通员工并没有畅通的渠道以及激励的机制去建议或者用行动去创造性地改善,渐渐地,员工便真的认为自己只要做一个螺丝钉就行了,少管闲事还是比较好。
这样的一些流程不合理自然与制度有关,而制度制定者大多是公司管理层,他们面对这些不合理或者不知道或者是不想知道,不知道是因为他们不在基层不能深刻体会和观察到不合理的存在,同时却又没有畅通的反映问题渠道和机制;不想知道是因为解决问题的动力缺失,他们已经忘记了外面的世界真实的样子吧!还是以为在如此的国企金融单位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又岂知自己那么看重的面子、尊严不会再降临在你的身上了,因为一切都在巨变,变得身份已不再代表尊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