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八里桥决战中的骑兵对决
一直以来,国人总认为清军在八里桥之战的失败完全是因为武器落后,自从三十年前,电影《火烧圆明园》放映后,这种认识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用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只能收获绝望和耻辱,如果是传统的白刃近战,那结果将完全不同。
但事实却不完全是这样的,如果查阅过作战双方的史料就会发现,武器落后只是失败的一个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在这场战役中,冷兵器仍占了很大比重,骑兵至始至终扮演了主角,清军与其说是被联军的炮火轰垮的,还不如说是被骑兵的马刀砍废的。
此战,清军统帅是科尔沁亲王增格林沁,所辖总兵力约23000人,包括他亲自率领的17000余人和副都统胜保率领的5000京营,其中,他亲率的17000人里有将近10000人是来自察哈尔的蒙古马队,这是清军的王牌,被咸丰帝称为大清的“长城”。清军的主要装备是复合弓和鸟枪、抬枪以及腰刀和长矛,清军还拥有大量火炮,虽然如今无法知晓其确切数量,但根据战后联军的说法是“非常多,比联军火炮多得多。”
英法联军统帅是法国老将孟托班,英军指挥官是格兰特中将,总兵力约8000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其中骑兵约1500人,由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英属旁遮普普罗比骑兵团、英属印度费恩骑兵团、法属北非西帕希骑兵团组成。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印度骑兵和北非骑兵正是当年德里苏丹国骑兵和埃及马穆鲁克骑兵的后裔,这是在蒙古鼎盛时期仅有的击败过蒙古铁骑的两支骑兵,他们将在六百多年后再次与他们祖先的对手交锋。联军的主要单兵装备是前装燧发线膛抢,其中法军装备的米涅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前装线膛抢,英军装备的恩菲尔德步枪也是当时的顶级步枪。联军炮兵主要装备的是前装滑膛拿破仑炮和后装线膛阿姆斯特朗炮,以及大量康格里夫火箭。
大战开始前,双方已经爆发过几次大规模前哨战。联军在北塘登陆后立即直插北京,而京津一带的原野上正是骑兵的理想战场,所以联军在进军途中不断遭到清军骑兵的骚扰。
1860年8月12日,3000蒙古骑兵袭击了一支700人的联军,联军立即组成对付骑兵的空心方阵,用火炮阻击清军不让他们靠近,同时派出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的300骑兵进行反击。蒙古骑兵立刻散开,用传统的游击骑射战术对抗英国骑兵。但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英国骑兵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骑兵,他们依仗战术和马匹的优势以及精湛的白刃战技巧以极小的代价击溃了蒙古骑兵,并使他们遭到重大伤亡。战后一名参战的锡克骑兵轻蔑地说:“他们只是很难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么伤害。”
1860年9月17日,北非西帕希骑兵遭遇大队蒙古骑兵,凶悍的北非骑兵仗着阿拉伯骏马的速度优势迅猛突击,蒙古骑兵根本来不及拉开距离实施游射就被迫与西帕希骑兵陷入对砍,乘着阿拉伯马手持大马士革弯刀的西帕希骑兵在马匹、战术、军械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结果蒙古骑兵几乎全军覆没。
1860年9月18日,英印骑兵400人遭遇2000蒙古骑兵,英印骑兵组成密集而严整的线型队列展开突击,蒙古骑兵被迅速击退。
1860年9月21日,联军进逼八里桥,决战就此展开,清军首先开炮,但大量火炮没有得到很好地组织和指挥,而是各自零星散射,根本没有对联军形成有效杀伤。据联军观察,大量炮弹从头顶飞过,几乎没有命中任何目标。炮击结束后,僧格林沁指挥清军分三路向联军发起突击。而联军炮兵在有效组织和指挥下的集火射击给清军造成重创,连胜保都被炸伤而不得不后撤。联军施放的火箭使没有受过热兵器时代严格战场训练的清军马匹受惊四处乱窜,冲乱了己方阵型。
增格林沁不愧是一员战场经验极其丰富的战将,在火力远不如对手,战场局势严重不利的情况下,他敏锐地找到了敌方的薄弱点,即英法两军的结合部,并且发现了联军主力是南面的法军,于是指挥骑兵由西向南,朝结合部勇猛穿插,试图割裂联军,包围联军主力。如果成功,联军将被分割包围,清军就可以利用数量优势吃掉其一部,至少也可以迟滞联军进攻,为谈判争取条件。但是很不幸,在联军骑兵的强力反击下,蒙古骑兵再次被击溃,失控回窜的马匹冲踏后面的步兵阵型导致全线崩溃,此时增格林沁已经无力回天,被败军裹挟着一路溃退而去。
此战清军伤亡万余而联军阵亡仅十余人,蒙古骑兵尸山血海地惨烈却换来一个可悲又可笑的结局。法国国会准备授予孟托班“八里桥伯爵”荣誉时,遭到了议员们的嘲笑,他们认为那根本不是战斗,孟托班不配获得这一称号。
从战斗过程看,武器的落后的确是导致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清军更多的败在了战术思想、组织指挥、训练水平等方面。
十九世纪的线列战术是近代最先进的战术,列强们无论在海战还是陆战中都严格执行这一战术。步兵通过严密的线列阵型可以有效抵御骑兵的冲击。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93步兵团那条著名的“细红线”。他们以坚强而严整的线列挡住了哥萨克骑兵排山倒海般地突击,赢得了"The Thin Red Line"的绰号。
线型阵列的编组对士兵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排队枪毙”的严酷局面下,每个士兵都要有死在自己的位置上绝不后退半步的决心和勇气,这有赖于平时的严格训练,只有在有着优秀管理制度,拥有完整条例条令,得到良好组织指挥的部队里才有可能实施这种训练,在晚清那种腐朽制度下的腐败军队里是不可能做到的。
19世纪骑兵与古代骑兵的最大不同就是作战时不再完全依靠单兵的骑射能力和白刃格斗能力,而是排成层层密集的线列,不惧矢石地实施反复突击。这样的骑兵单兵能力也许不如古代游牧骑兵,但排成线列后就形成了一个铁拳,原始游牧骑兵的散漫阵型根本无法与之对抗。英法骑兵在世界各地的殖民过程中,遇到过许多以强悍著称的土著骑兵,但从来没有一支土著骑兵能战胜英法的线列骑兵战术。拿破仑说:“2个马穆鲁克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骑兵,100个法国骑兵与100个马穆鲁克骑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骑兵能战胜300个马穆鲁克骑兵,1000个法国骑兵绝对能战胜1500个马穆鲁克骑兵。”这充分体现了这位伟大统帅对近代骑兵与古代骑兵差别的认识。
但是将骑兵排成线列对马匹的选育和训练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只有依托近代国家体制和工业化国家的能力才能做到。如果队列里马匹的体格和速度参差不齐,士兵的武器不是统一的制式化装备,那么在高速突击中,队列将无法保持,士兵的战术动作也无法统一,队列的威力也就无从发挥。如果马匹没有受过良好的战场训练,那么在炮火震耳欲聋的战场上就会受惊失控,甚至威胁己方阵营。
在八里桥参战的蒙古骑兵乘用的蒙古马耐力好,耐粗饲,适于长途奔袭,但体格小,速度慢,“悍威”差,战场训练更是远不如英法骑兵的马匹,在八里桥这个近距离正面对决的战场上,这种劣势就更加突出了。蒙古骑兵都是从牧民中临时征召的,虽然有着骑射天赋,但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组织意识差,战术思想原始,他们仍然采用祖先的游射战术,不与对手近战而是通过运动中的弓箭射击来消耗对手。但他们没有想到,这次他们的敌人不是像他们一样各自为战,而是排成线列猛冲而来,更没想到的是经过近代技术培育的马匹速度如此之快,在他们还没有各自散开实施游射时已经被咬住了。北非骑兵和旁遮普骑兵本来就是性情凶悍的骑手,再经受欧洲的战术训练后更是如虎添翼,在战术执行能力和个人格斗技巧上都彻底压倒了蒙古人,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对决尤如老鹰捉小鸡一样毫无悬念 。
所以清军八里桥之战的失败绝不仅仅是武器的失败,而是思想与体制的失败,是古代国家面对近代国家的失败。清军即使拥有了与联军一样的武器也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三十多年后的甲午战争用更惨痛的结局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只有以开阔的心胸面对世界,与时俱进,始终傲立在历史的潮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