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今年综艺之最,央视爸爸放大招了
自古民间真理有言道——
“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
各路综艺如杂草丛生,应接不暇。
央视爸爸高居稳坐,不出则已,一出惊人,放个大招,地方台寸草立马抖三抖。
果然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
不出意外,这就是今年综艺之最——
《国家宝藏》
National Treasure
开播一集就飙到豆瓣9.5的高分。
文化类的节目,央视爸爸从未失手过。
《见字如面》、《朗读者》、《今日影评》,这些良心脱口秀打开了央视文化节目元年。
而《国家宝藏》作为年底压轴之作,很特别,很创新。
一是新在它的形式。
这是独家原装的创新模式——
纪录式综艺。
即以纪录片的形式,用综艺的外壳包裹严肃文化的内核。
为了迎故宫600年诞辰,节目联合故宫博物院,和8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共九馆联阵,每家献出三件镇馆之宝,最终选一件入驻特展。
27件宝贝分别由27位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每个宝贝以由嘉宾还原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的形式展示。
国宝,以往通常存在于科教、纪录片的形式中,但《国家宝藏》首次将收视人群定位为普通大众,它避开了晦涩的历史知识,另辟蹊径,挖取了有趣的小故事、宝物背后的人文情怀。
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看懂,都能被感染,真正地“让国宝活了起来”。
谁能想到,严肃文化、央视出品,竟然还能自我调侃,把人逗笑了。
王凯在节目中扮演的乾隆皇帝最近着实火了一把。
他守护的国宝是有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
是的,「各种釉彩大瓶」就是它的名字,就是如此随意。
这个大瓶色彩纷杂艳丽,集合了各朝代瓷器之大成,足足有十七种釉彩,烧纸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丧心病狂的想法也就乾隆爷敢想敢做了。
在王凯还原的小故事中,乾隆走入梦境,于是他受到了围圈diss——
亲爹皇阿玛早就嫌弃他的农家乐审美;
迷弟乾隆的两位偶像王羲之、黄公望也疯狂diss他。
“我的《快雪时晴帖》被你糟践成什么样了!”
人家28个字,他哐哐盖了几十个章;人家好端端一幅画,他哐哐写了50多处题记!
难怪先人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所谓官方吐槽,让人无槽可吐,最为致命。
在戏虐中,我们除了看到了一位皇家富二代的蜜汁自信和任性,也终于明了来自于一个帝王的气魄。
我们达到了这样的繁盛,就该向世人彰显我国之昌荣,“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十七种釉彩于一身,最高成功率要以次方计算,只有微弱的0.23%,几乎等于零的不可能,却最终出线在我们后人眼前。
不看这档节目,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一个“农家乐大瓶“的背后,如此动人,它代表的是技的巅峰, 是鼎盛王朝海纳百川的气魄。
除了王凯带来的瓷器,还有李晨守护的「千里江山图」,鬼斧神工,令人咂舌。
这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国宝,多少人为了能目睹它一眼神采,在故宫排队到深夜。
山墨水画与瓷器,在《国家宝藏》中出席都是意料之中的,但没想到,节目最后压轴的竟然是一堆“笨重的破旧石头”。
这是《国家宝藏》的第二处新,新在内里。
这堆石头其实大有来头,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名曰石鼓。
由梁家辉担任守护人,已显苍老的他认真地用普通话一字一句阐述着石鼓的前世今生。
石鼓横亘古今,辗转于各代战火之中,却被历代先人一直守护、传承。
一堆石头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它上面的文字,来自于遥远的先古,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
文字在古物届是香饽饽,有文字的古物比没文字的要受宠许多。
文字,是华夏文明能血脉相通的根。
秦始皇统一天下,坚持书同文,各部落,各语言,到了今日,各民族,各方言,还能贯通靠的就是我们书写同一文字。
拿出这个宝物的故宫院长原本提议找一个陕西的演员来代表石鼓,因石鼓与陕西有割不断的联系,但节目组最终选择了梁家辉,也是别有深意。
石鼓的故事万万千,精彩纷呈,梁家辉却坚持选用司马光父子用生命守护石鼓的故事。
因为他的儿子在香港的成长中,英语的比重超出粤语与汉语,文化侵蚀最可怕,他希望无论何时,儿子都不能忘记汉字,因为这是我们华夏民族能血脉相连的根。
《国家宝藏》最大的意义不止于演绎古人的故事,阐述国宝的前世,更在于它的今生,它在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它的故事会一直延续下去。
单是石鼓,就有一个家族为它守护至今。
在抗日年代,我们都知道,故宫展开了文物南迁的伟大壮举,这些文人用愚公移山的笨拙方式,艰难地带着一万多箱文物跨过千山万水。
梁金生老人的祖辈、父辈就是石鼓南迁的见证人,他的几位兄弟姐妹都是在南迁途中降生。
之后祖父为了石鼓到了台湾,临到终了,一家人也再也没能见面。
从古人,到明星,再到这样坚守的家族,还有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比如只身一人艰难传承着非物质矿石颜料的老人。
比如故宫里那些普通的志愿者们。
国宝在这些人的故事中,闪光点不再是其有多少收藏价值,是真是假,它们不再是玻璃屏后的冰冷器皿。
而是变得鲜活起来。
就像《国家宝藏》的导演于蕾说的——
“各种不同的人跟他们发生着关联,有很多人在用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的人生甚至于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祖祖辈辈来守护着这些文物,来研究着他们、发掘着他们。有很多人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把这些文物摆进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看见他们,进而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民族留下了什么。”
原来它们穿梭千年,身披历史尘埃,却依然活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