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讲真,我们连15岁的孩子都不如。

2023-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第五公子

《历史因果录》

吉翂(音分),南北朝南梁时人。

吉翂家世代住在襄阳,吉翂从小就很有孝心,11岁时母亲去世,他守丧时水米不进,几乎因悲伤而丧命。公元502年,吉翂的父亲被人诬陷,逮捕后交给廷尉审问。

当时吉翂只有15岁。

吉翂一个人站在大街上号呼哭泣,祈求朝廷公卿大臣为其父伸冤,路过的人看到这种情形,无不纷纷落泪。

而吉翂的父亲虽遭人诬陷,但他不愿受到官吏审讯时的侮辱,于是凭空承担了罪行,结果被判死罪。

吉翂孤身一人赶到朝堂,敲打专门用来伸冤的登闻鼓,请求代父受刑。

梁武帝很惊诧,命令廷尉卿蔡法度说:“吉翂替父求死,情义可嘉。

但他如此小的一个孩子,怎么会想出这个主意,是不是有人教唆?你去查一下,让他说出背后实情!”

蔡法度拿出所有的刑具,让所有手下都站在公堂之上,严厉地问吉翂说:“你替父求死,皇上已经答应了!依法,你要判处死刑!

刀锯加在身上非常痛苦,你真能去死吗?!你一个小孩子怎么想得出这样的主意?谁教唆你的?你现在后悔也来得及!”

吉翂从容地回答说:“我这个囚犯虽然年幼无知,难道不知道死的可怕吗?只不过我弟弟们年纪还小,只有我大一些,不忍看见父亲受刑,自己苟活下去。

所以自己做出决断,要殉身救父。弃骨黄泉之下,这又不是小事,怎么会受人教唆呢?如果皇上英明,准许我替父去死,这和让我升天成仙没什么区别,我又怎么会后悔?”

蔡法度因此知道吉翂心意已决,无法屈服,于是改用和颜悦色对吉翂说:“皇上知道你父亲无罪,不久就要放了他。

看你神智聪明,仪表秀美,是个出色的孩子,现在如果你收回你的话,你们父子就能一同得救。何必再寻求受刑之苦?”

谁知吉翂却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只是我父亲背负罪名,依法,必须行刑。所以我想用我的死,延长父亲的生命,我的意思已经全部表达,现已无话可说。”

吉翂刚入狱的时,蔡法度可怜他,命人除去他的镣铐。但吉翂不肯依从,他说:“我代父去死,本来就是死囚。死囚的刑具本应加重,怎么还能减轻呢?”最终还是不肯去除镣铐。

蔡法度于是把全部情况上奏。

梁武帝最终宽宥了吉翂父子。

后来,丹阳尹王志,知道了审讯吉翂的全部过程,于是极力邀请吉翂住到丹阳,更想将吉翂作为孝顺人物,举荐给朝廷。

吉翂却说:“王志真奇怪,怎么把我看得如此浅薄?我父亲受辱,作为儿子就该替他受,道义本来如此!假如我因此又接受了举荐,那就是借着父亲博取名声,这是多大的耻辱?!”

吉翂17岁时出任代理县令,一年时间百姓教化,仁义之风盛行。此后又多次被联名举荐。遗憾的是,吉翂当年因父亲的案子,患下了心悸病,最终因心悸病发作而去世。

顺便说一句。

吉翂救父的案件,涉及到朝廷审讯,所以保存的审讯记录较长,而且记录在案。这才让我们在后世的史书上,详细而完备地看到吉翂对话应答的全过程。

这也让我们更加生动详细地了解到,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如何正气满怀从容不迫地面对审讯,又如何上演舍身救父的这一幕人间壮举!还有,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又拥有何等的见识和勇气!

15岁时,我们在干什么呢?

      (史料选自《梁书·孝行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